摘要:未來社會是一個開放、互助的文明社會,交往禮儀作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推崇,3-6歲是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關鍵時期。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教育家杜威說幼兒階段:"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游戲中蘊藏著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機。角色游戲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幼兒的內在需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和充分交往的機會,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交往禮儀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角色游戲 幼兒交往禮儀 實踐探索角色游戲能很好地發(fā)展幼兒之間的友好交往,也能體現幼兒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同時將那些膽小懦弱的幼兒帶動起來參與活動,克服了膽小不愛活動的弱點?梢哉f,角色游戲是幼兒交往能力培養(yǎng)最有效的方法。如何充分利用角色游戲活動的特質來提升幼兒交往禮儀的有效性,使孩子良好的文明習慣在游戲中自然習得,我們在研究中嘗試了一些做法。
一、創(chuàng)設育人環(huán)境,營造良好文明游戲氛圍。
環(huán)境育人是現代幼兒教育的一大特點。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言:"兒童認知發(fā)展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積極主動建構的"。 孩子成長需要和諧的環(huán)境,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這是開展3-6歲兒童文明用語進行交往的必要條件。通過環(huán)境的暗示來提醒幼兒做出文明禮儀的行為。比如在醫(yī)院游戲中,我們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把看病流程、游戲材料擺放注意事項做成標記貼在墻上,這樣藥品放在一起,醫(yī)生的看病工具放在一起,這樣也給孩子一個歸類的概念。游戲中,不用老師的指導和提醒,孩子們自然會根據標記來擺放物品。尤其是小班幼兒,常常將娃娃家弄得凌亂不堪,那么同樣可以將鍋子、碗筷、碟子等做成標記歸類擺放。這樣習慣成自然,慢慢地孩子就會養(yǎng)成歸類整理物品的習慣。又如在超市、商店門口放一個紙簍,可以起到暗示幼兒不隨地扔垃圾;在銀行的位置旁貼上小朋友排好隊的圖片或地上貼幾雙小腳印,可以提醒幼兒按順序排隊等等。
3-6歲的幼兒好動、好問、又好奇,他們的思維具體、形象,富于想象力。如,他們喜歡扮演某一角色,喜歡擺弄玩具,喜歡把自己藏在小角落,喜歡趴在地上等。但不同年齡的孩子又有他們各自的特點。因此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角色游戲教育功能,本學期我園大中小班開設了不同的角色區(qū)。
小班:小編幼兒處于平行游戲階段,且喜歡模仿別人,我們就開設了兩個娃娃家,并分別命名為點點的家、豆豆的家,同時還開設了小商店等。
中班:中班幼兒依然很喜歡娃娃家的游戲,并以它為中心,開展其它角色游戲,因此,我們保留了娃娃家,同時增設了美食一條街、糖果超市等。
大班:到了大班,幼兒已能自主進行交往,且不愿待在娃娃家進行游戲,而是有了更多的交流需要。于是,隨游戲情節(jié)的深入和發(fā)展又增設了小銀行、愛心醫(yī)院、灰太狼餐廳、娃娃商店、照相館等等。
角色區(qū)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是動態(tài)變化的,隨時調整的,所以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隨時調整角色區(qū)。在這些角色區(qū)中我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意愿選擇。如本學期我班娃娃家新設了"愛心熱線",讓幼兒給自己的好朋友打電話聊聊天,增進幼兒間的情感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的交往。在"夢想小舞臺",我們鼓勵幼兒輪流當主持人、評委、參賽選手、觀眾,在游戲中,孩子們可以一起商量整個比賽的流程。當參賽選手表現出色時,當觀眾的幼兒也恰到好處的獻上花,臺上臺下交融在一起。對性格內向的個別幼兒,我們鼓勵他們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讓他們從不愿意交往到與幾個人交往,最后逐步過渡到與集體交往,并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樂趣,還可以有意識的安排他們去幫老師辦事,鼓勵他們主動與周圍的人交往,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使他們的交往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傊變嚎梢栽趧(chuàng)設的多種環(huán)境中無拘無束、愉快地游戲,從中體驗交往的樂趣,感受文明禮貌的氛圍。
二、豐富游戲材料,優(yōu)化幼兒交往禮儀行為。
游戲材料物化著活動的內容和目標。如一身白大褂,顯示出穿戴者是醫(yī)生,就必須行一名醫(yī)生的職責,相應的裝扮醫(yī)生的幼兒,就要通過扮演學習和模仿醫(yī)生的行為,懂得一些基本常識,從而促使幼兒主動獲得相關的經驗。因此游戲材料是幼兒表現游戲、發(fā)展游戲的重要物質支柱,豐富而適宜的材料,不僅豐富了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活動的條件和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是決定幼兒主動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游戲中各種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們在游戲區(qū)域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如在"夢想小舞臺"的表演區(qū),我為幼兒提供幕布、舞臺、錄音機、磁帶和表演用的各類半成品服裝道具,如:絲巾、頭花、絲帶、頭飾等,引導幼兒參與創(chuàng)編一些禮儀的情景劇,如小熊找朋友、快樂的節(jié)日、郊游等等。引導幼兒根據近日的故事主題進行相關的表演活動,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禮儀知識。
大家都知道材料太多幼兒不知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怎么解決這一問題呢?教師便注意在游戲中觀察幼兒游戲的情況,按需要隨時增減材料,引導游戲情節(jié)的進一步發(fā)展。小班幼兒都喜歡玩娃娃家,當游戲材料不夠滿足幼兒操作的需求時,就會發(fā)生爭搶的現象。所以我們會同時開設幾個娃娃家,投放充足的玩具,孩子的擺弄愿望得到了滿足后,就自然不會發(fā)生爭搶的現象。在中班的角色游戲中,孩子們都喜歡扮演醫(yī)生、點心師、理發(fā)師等工作人員,但是這些角色的數量又是有限的,一味的要求幼兒謙讓,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每天的爭搶依然存在。這時只要提供一些裝扮材料,比如醫(yī)生的白大褂、點心師的帽子、理發(fā)師的衣服等,孩子看到沒有裝扮材料了就會選擇其他的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