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們開始關心起我們的種植園地來。大家一起計劃著,接下來可以種哪些農作物,怎樣才能有豐碩的果實,周涵奶奶特意送來了西紅柿秧苗……《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要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和社區(qū)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我園的生活經歷課程強調幼兒活動的開放性,要求幼兒園、教師改變傳統(tǒng)觀念,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園合作的氣氛,吸納家長介入孩子的學習活動中來。
虞永平教授提出:"有效的幼兒園課程應該是可以激發(fā)家長的興趣的"。生活經歷課程要求教師們應積極主動地從內心世界接納家長作為合作伙伴;應創(chuàng)造條件使家長真正介入幼兒活動的教學過程中來;應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把社會、家長和幼兒園統(tǒng)一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上來。作為農村幼兒園的我們應該發(fā)掘農村家長群體的優(yōu)勢。明確家長資源的有效性不在于家長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我們有沒有用心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一些農民爺爺奶奶雖然不識字,但他們幾十年積累的各種知識、技能、經驗同樣是我們教學的寶貴資源。
四、延續(xù)--"生活"不息、教無止境當蠶豆豐收,豆萁被小朋友們拔出泥土的時候;當賣豆子經歷活動告一段落的時候,孩子們又迎來了新的收獲--買豆子活動賺到的"第一桶金"。于是幼兒、家長、老師們又開始了新的討論:
"怎樣使用這些錢更有意義?"--買種子、農耕用品--給孩子們發(fā)工資--幫助身邊需要的人們--捐給慈善機構這些都是我們對接下來經歷活動共同的設想……"還幼兒自然生活"是我們生活經歷課程的核心,它讓孩子們參與生活,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從而了解生活,學會生活。皮亞杰曾說過,"兒童的發(fā)展就是憑借自己原有的圖式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順應,不斷獲得與改造經驗,不斷取得新的平衡,從而建構自己心理結構的過程。"幼兒生活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活動、每次交流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活課程內容和時機,我們要敏銳地察覺幼兒的興趣點,捕捉生活中有益的信息,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生成適宜于幼兒發(fā)展的經歷活動,通過篩選、梳理,整合成相應的課程。這樣才能真正使"寓教于幼兒生活之中"得到有效的落實,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幼兒課程生活化。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去進行。"在我園的教育教學中,老師們已經意識到:"應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作為教育的內容,還應該充分挖掘和發(fā)揮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使教育活動過程和方式成為幼兒真實參與、經歷、體驗生活的課程。"然而我們在思考"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讓幼兒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通過親身的體驗和實踐習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該賦予幼兒生活經歷活動鮮活的生命力。我們應讓每位老師明確:經歷不止于收獲,而是"生活"的另一個開端;幫助老師樹立起"經歷恰有時、教育無止境"的理念。
當你打開"經歷"這扇門,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生生不息,教育無處不在!"參考文獻:
《讓兒童在體驗中學習、成長》 王春燕 《學前課程研究》
《回歸生活世界--從張雪門的"行為課程"說起》 吳 研 《海曙教育》2005年第一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 江蘇教育出版社《學會生存》 邵道生 中國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