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調學會小組內三個參與,充分交流小組成員間的思考內容(1)能參與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小組研討的民主性是保證合作學習實效性的關鍵。小組研討的民主性,集中表現在充分尊重與眾不同的思路和獨到見解,吸納與眾不同的觀點上。至于觀點本身的正確與否又是另一回事。現在的難處是能不能聽到不同的聲音。所以從某種角度來分析小組合作的過程比合作的結果更為重要。我們很需要培養(yǎng)這種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地說,不但自己說也要求小組的成員說"沒關系,大膽講","誰有不同看法","你的看法很獨特","你分析得真棒""等,學生感受的是教師與同學的期待與信任,教師和同學真正是作為他的朋友和同伴參加學習活動的,在這里他們將共同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快樂。
。2)能參與動手操作各種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為組內的每一位成員提供了動手的平臺。提供實踐機會,應體現在活動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在活動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動手動腦,手腦并用。手腦并用,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關鍵性條件。開展的"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小制作"、"小考察"、"小實驗"等活動,給學生動手動腦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機會。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應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感知對象,在活動中,讓他們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促使他們的腦子多想一想,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疑點,探求新知。如:在學習《步測與目測》一課時,教師把教材的內容通過重新組合設計,改編成一堂數學實驗課。并設計了實驗報告單。分小組活動。在活動中,有的測量;有的記數據;有的負責實驗工具的運用等等。實驗完畢,請各小組可以圍繞實驗的目標各自發(fā)表見解。以實驗的結果來證明自己見解的正確性。
。3)能參與學習活動的觀察與分析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各種活動的過程來實現的,每一位的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視角,就會得到不同的觀察結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這有利于思維被激活。
2.強調小組間的互動,實現合作互補與競爭態(tài)勢小組內的研究活動,必定會有一個逐步達成學習共識的過程。這就需要在組內交流的同時,積極開展組際競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組內合作的凝聚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團隊競爭能避免個人競爭因失敗而產生的自我貶低、自我拒絕的情感,同時會進一步發(fā)揮團隊成員的潛能,促進群體積極向上,成為小組有效合作和全組爭優(yōu)達標的強大動力。小組的良性競爭有利于組內活動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1)小組互動體現互補性如在學習"汽車4小時行了320千米,8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的應用題時,在學生經過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先進行組內交流,總結出各種解答的思路。然后請代表在全班交流,代表發(fā)言不到位時,鼓勵組員進行必要的補充。交流時我們提醒每一組都特別注意別的小組的解題思路。這樣可以彌補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既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標,有提高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
。2)小組互動體現開放性小組間的交互式學習,提供的是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展研究的廣度,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筆者在小組內設立發(fā)言人,發(fā)言人是輪流的。在小組互動的過程中,允許其它小組提出各種問題或作出評價。針對小組提出的疑問或評價,原小組應作出解釋或反應。實踐證明這大大促進了一部分學生的解說能力,也適度的引進了辯論的氣氛。如在學習《租車》一課中,各小組都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極力說服班委會接受自己組的方案,在這個游說過程中,有的說組轎車較好,因為坐的舒服并且時速快;有的說面包車好,因為租轎車太貴了;有的說租大客車最好,因為大客車較安全些;有的說可以根據聯系的實際再定等等。
。3)小組互動體現幫助性我們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的差異決定小組之間也是有差異的。這就需要組與組彼此鼓勵,互相幫助。以達到教學相長的功效。為此我們有組織地開展了"小先生"活動?梢园衙"小先生"作為對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凡是對某一知識接受得快、某一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均可命名為"小先生",讓他去帶領別的同學。小先生不是固定不變的,要引入競爭機制;教師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當小先生的機會。
。ㄈ┲貑⑴c豐富多元評價方式--抓評價我們如果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結果發(fā)現,其中最為關鍵、最為徹底、也最為核心的是這次課程改革所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面對小班化課堂,我們如何來重新啟動并充實多元化的學習評價制度呢?
1.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已講了好多年了,但傳統(tǒng)的注射式學習還依然存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成了不變的"典范"。而新課程改革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能力作為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探討,努力營造各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覺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的發(fā)現、提出、分析和解決來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并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步形成一種強烈而又穩(wěn)定的問題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衡量學生的學習重要的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學生發(fā)現了多少;重要的不僅是要學生解答問題,而是讓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有勇氣面對問題;重要的不是學生回答的正確性與邏輯性,而在于學生提問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有學生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發(fā)現了問題,學習才有強大的動力,才能真正開啟心智的大門,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習的熱情,也才能真正領略到學習的樂趣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