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一些家長為了孩子好,可能會采取“逃離是非場”的方式,但有時心里的結可以通過這種逃避進而自我調節(jié)的方式解開,有時則解不開,留在身體里,帶來傷害。有時候,孩子也會學習這種逃避的行為,今后不敢面對沖突,無法解決紛爭,變得軟弱不自信。
讓孩子在沖突中取得經(jīng)驗
雖然每個人都不希望在公共場合發(fā)生爭執(zhí),但一旦這種沖突來了,家長也不要怕,因為如果處理得法,這反而能夠成為一次教育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好機會。
首先,當家長面臨沖突的時候,不要急著發(fā)火。比如,對于案例中的程小姐,她可以說:“剛才你大喊大叫,如果是我們大人之間的話問題不大,可是你嚇到了我的孩子,她還不到1歲,我作為母親感到非常擔心。”講出自己的感受后,接下來可以補充對于對方的理解:“剛才我婆婆是出于保護孩子撥了撥你的包,可能給你帶來了擔心,對此我感到抱歉。”
這樣一來,對方肯定會表示對自己無意中嚇到孩子的歉意,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經(jīng)歷了這樣的事件,孩子也可以從中學到非常寶貴的經(jīng)驗: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學會表達,就能握手言和。
媽咪愛嬰網(wǎng)專家提醒說,這種溝通的方式只適用于級別較低的摩擦,如果遇到了歹徒或遭遇身體攻擊的時候,家長必須首先評估風險,保護好自己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