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他可能更容易適應這個環(huán)境。
徐凡:容易應對這個焦慮,但是變化是自然發(fā)生的,變化就會產生這個焦慮。
主持人:我們還要有耐心,等待他有時間來適應。
徐凡:在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最容易說的一句話,你看幼兒園多好啊,老師那么好,幼兒園有那么多好玩具,你別哭了,有什么不好的,幼兒園有游戲,其實焦慮不是一個講道理能解決的,你講很多道理其實這么點小孩不懂那些道理,不聽,他有很多是感覺的東西,他更相信自己的感覺,我看不見媽媽,別人不理解我,我原來一哭我媽肯定知道我想要什么,現在我哭怎么老師不知道該干什么,老師肯定經常束手無策,頂多把他抱抱。
還有一個,在這個哭的過程中,其實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傳遞一種信息,父母也離不開孩子。父母實際上在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那個時刻,在家里也好、在路上也好,他的心情是相對復雜的,他很怕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很怕孩子在幼兒園哭。
主持人:那說明這種焦慮其實是雙向的。
徐凡:是雙向的,這種依戀是雙向的,所以這種依戀在分離的時候就會彼此都痛苦,父母的這種情緒不可能不傳遞給孩子,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情緒都是非常敏感的,我們都是可以理解的,讓孩子哭一會兒、讓父母哭一會兒,父母可能也需要哭,彼此把這種情緒釋放出來,其實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有很多觀察說明,并不是孩子不哭就是一件好事,因為他面臨這種焦慮,因為他需要釋放這種焦慮,有的時候哭完了反而好了。這時候我們其實應對孩子的這種哭聲的時候,其實你自己都要哭,你絕對不能說出你不理解為什么孩子要哭的那種,有什么好哭的,這種話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不理解,你還不如孩子哭的時候告訴他我很理解你,你可以哭一會兒,你肯定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辦,但是你會知道的,我相信你,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就給他一種信心,就是說你要給他一種信心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給他一種情緒上的安慰,你承認他的情緒,你知道他慢慢會好起來,即使他不理解你現在的話,但是你給他一個這種態(tài)度的話,孩子是會感覺得到的。
然后你還可以在這個時候設計一個告別儀式,我記得我孩子那個時候也哭,開始我也很無奈,就是生生的讓老師抱走了,哭的跟什么似的,后來我們想是不是沒有必要,有的時候我就會說,你哭會兒吧,抱著他,我說你哭幾下?他會伸一個小手,我說哭五下啊,我就給他數,1、2、3、4、5,其實數到5的時候那個哭已經不知道是為什么哭了,我說哭夠了嗎?他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哭,他覺得哭是負擔了,他得哭滿這5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