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訪問慕尼黑的主要任務是聽課與交流。我聽了德語、經濟、美術、英語、歷史、拉丁語、漢語、體育七學科9節(jié)課。聽到看到的東西當然不可能全面,只能將他們的課堂教學過程說一個大概。
第一、從課堂教學的形式看。
沒有刻意追求什么新奇的教學方法,就是一般的講、問、答加討論。講課時,除非板書需要,老師通常不站在講臺前 (其實他們的教室根本就沒有顯眼的講臺),而徑直來到學生中間。老師講解的時間不長,我統(tǒng)計了其中的7節(jié)課,老師講課都不超過20分鐘,其余時間或是師生互動或是學生活動。整個過程就是一場師生間的平等對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剛好相反。對老師的提問,想發(fā)言的學生通常會舉起一個手指,對學生的發(fā)言,老師都要給予簡單的評價。如果按照我們的公開課標準,這些平淡無奇的課大概會被認為是很失敗的。教育的核心是促成人的正常成長;诖,我倒是在這很尋常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有利于孩子們正常成長的文化氣氛—自然、輕松、真誠、平等。
我注意到,孩子們在面對某個問題時,最先考慮的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標準來回答—言不由衷、表里不一。如果是學生提問,老師都會給予正面回答,碰到無法回答的尷尬處,老師也絕不回避。這天上午第三節(jié)是11年級的一堂歷史課。上課者是一位中年男教師,課題是“歐洲聯盟的深化”。一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列出歐盟內部的四大“自由 ”—人員、商品、投資、信息。這時,一名男生提問老師:“老師,歐盟成員國中有沒有不加入申根協定(筆者注:指實現歐盟內部人員自由流動的協定)的,如果有是哪幾個國家?”老師回答:“有。但是哪幾個國家,啊,真抱歉,我一時忘記了。等我核查后再給你答復。”一下課,那位老師急速趕到辦公室查閱,不一會,就答復了那位學生。親歷這一幕,對那位老師的行為,我深為敬佩。其實,真正的教育正是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
要是學生的發(fā)言和提問“幼稚”甚至錯誤,你也不會聽到不尊重孩子的嘲笑和斥責。對于缺課和遲到,老師只是輕描淡寫地提醒一下而已。德國的中學老師一般也不會布置死板的回家作業(yè)。偶爾有書面作業(yè),也允許遲交。
現代社會本質上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需要養(yǎng)成民主的性格。正是在學校和老師充分信任的正常環(huán)境中,孩子們個人獨立、善于溝通、尊重多樣性并樂于分享的民主性格特征得以萌發(fā),并進而學得如何對自己負責,形成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而這恰恰是公民意識中最本質、最可貴的要素,從而為學生將來成為社會的正常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從教學內容看。淺顯易懂、貼近生活,重視學生的觀察、體驗和思考。
中學各學科學習,被我們的不少孩子視為畏途,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內容太深、練習量太大、考試太難(這個嚴重缺陷已引起國人的普遍重視)。相反,他們幾乎所有同類學科的教學深度都比我們淺,自然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各科練習冊,考試次數很少難度也不高。這種反差在數學等科學學科中尤為明顯。那天上午,我們中的兩位數學老師聽了12 年級的數學課,上課的是一位數學博士。他們的12年級就是我們的高三年級?蓳覀兊臄祵W老師說,內容難度不及我們的高一年級,而學生的解題能力甚至不如我們學校的初三年級。當然,如果我們從中得出他們的數學教學—更不用說他們的中等教育不如我們的結論,那恐怕是失之簡單了。我想,其中有個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的問題。
學校并不是封閉的象牙塔,中學階段是孩子們實現自身“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今天的孩子終將成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