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不太注意孩子們已有的知識,而幼兒園恰恰能提供給孩子這樣一個空間,去發(fā)揮他們已有的能力,那么幼兒園的教育職責就應該是提高孩子們這些已有的特長和能力,比如說樂感!皼]有音樂細胞”實際上是后天習得的。老師必須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聲部,幫助他們通過有節(jié)奏的跺腳去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孩子會同時對一切東西感興趣又不感興趣,大人卻不會這樣,或者至少很難做到。
-幼兒園老師要比專業(yè)的教育學者離孩子們更近。孩子們這種文化上的創(chuàng)造力——就好像他們在建沙堡,沙堡一次又一次的被海浪沖走,他們就一次又一次的把它重新建起來……這種創(chuàng)造力不會在幼兒園里被打上不同的分數(shù),也不會被當作任何手段來服務于任何功利性的考慮。最初的交流可以通過寫紙條的方式進行。孩子們可以把字條放在所謂的“友誼箱”里,不必擔心對和錯。在一種友好的文化氛圍里孩子們開始嘗試寫作,沒有抄襲,沒有那種上學后才形成的拘謹,這種拘謹經常會使我們一生都無法體會到寫作時自然流露的快樂。
-孩子的另外一個優(yōu)點是寬容。學校里沒有“寬容”這么一門課,而“寬容”是人生的一門課,在幼兒園里就要培養(yǎng)孩子們寬容、大度的處世態(tài)度。孩子們在肯定別人的成績時的大度,他們那種沒有任何條件的愿望,“想成為那個他們隱約感覺到的更為崇高的世界的一部分”(黑格爾)——這些都可以在幼兒園就得到培養(yǎng),而不必擔心這樣孩子們會貶低自己,在競爭中落伍。這里同樣有很多機會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作為集體一部分的重要性:如果我不在,那我會留下一個空缺!在美國學前教育學者南希·赫尼施的幼兒園里,孩子們會用一個布娃娃來代替因病不能來的小朋友,把她放到床上,撫摸她。
-做實驗的時間、犯錯誤的時間、練習的時間、重復的時間——幼兒園提供了這一切,這是學習和掌握自然科學、文字和各種藝術形式的基本方法。在幼兒園里,世界可以變成孩子們的實驗室,變成創(chuàng)作室和手工作坊,或者變成森林,變成月亮。
老師要幫助孩子們把每天的日程安排轉變成個性化的學習經歷。幼兒園組織郊游,認識大森林,老師不必事先定好路線,孩子們不許亂跑。實際上,比起某棵針葉樹叫什么名字,孩子們更感興趣樹下那么多各種各樣的生命,想知道究竟誰吃了誰?那些我們人可以吃?
-為了能夠跟隨孩子進入寬廣未知的世界,參加他們的發(fā)現(xiàn)之旅和“月球登陸”,我們大人就要對孩子們的這些事心中有數(shù)。人只有知道得多,才能對復雜的問題給出簡單的答案,這些答案又會引出新的問題。沒有人否認德國在培養(yǎng)幼兒園老師方面要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對世界認識的越多,世界就會越吸引你”——幼兒園老師在工作中也應當能這樣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認識。為此老師們就要暫時離開孩子。幼兒園的老師喜歡交流,通過交流能夠獲得新的觀點和想法。老師們必須有這樣的時間去提高自身的素質,進修作為一種義務由相應的主管部門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老師們要到世界各地多走走,看看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為什么只有本科的學生有出國實習的機會,幼教專業(yè)的?茖W生就沒有呢?作為友好城市間的交流活動,我們?yōu)槭裁床唤M織幼兒園教師的代表團,把他們作為使者或者學前教育的觀察員派到其它地方呢?
如果說人們應當尊敬這些幼教老師,因為他們做著這樣重要的工作,那么他們本身也應當更加重視自己的教育工作。公眾對幼教老師的認可也會反過來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看法。孩子們會認識到,比起留在媽媽身邊他們有更多更好的理由在幼兒園里度過他們這段無比珍貴的幼年時代。
-到底是什么致使孩子們早早就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呢?我們的社會打算如何使孩子們在溫室里體驗世界呢?在這樣一個一切流于隨意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提出一個非常理智的倡議:成長中的孩子們需要新的教育模式,而這種模式應與技術進步、學無止境的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