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yǎng)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做父母的都面臨挑戰(zhàn),比如滿足孩子生理與情感的需求,幫助他們趟出一條人生之路。在我的家鄉(xiāng)以至全美國,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錢多過花時間,“在家?guī)Ш⒆?rdquo;的觀念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
小的時候,我的大多數朋友的母親都在家?guī)Ш⒆。只有一個叫Kurt的,他媽媽在外工作。對我來說,回家自己用鑰匙開門,自己做點心吃是非常陌生而奇怪的事。我放學回家,總是媽媽給我開門,給我個點心,和我聊聊天。當然,父母不在家也有好處。我記得有一次和一個小孩打架打得鼻血直流,我和Kurt到他家洗干凈臉和襯衣才回家,結果我父母至今都不知道那件事。不過,我還是喜歡放學后媽媽在家等我,這樣不僅我們可以談天,而且我有安全感。
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上了初中,媽媽開始外出工作。對她來說,工作不是出于經濟需要而是出于個人需要。像很多忙于帶孩子的媽媽們,她曾經忽略了利于個人發(fā)展的種種活動。我是家里三個孩子中最小的,我估計當我比較獨立時,媽媽認為除了操持家務和帶孩子,她也應該做點別的事情了。我記得媽媽剛工作時表現得比以前快樂得多。據我所知,很多美國父母竭力要在撫養(yǎng)孩子和發(fā)展個人興趣兩者之間保持平衡。有時候,夫妻倆更珍視自己的職業(yè)生涯 ,因而決定不要孩子。但是更常見的是在意職業(yè)發(fā)展的夫妻也要孩子,只是盡可能早地把孩子交給托兒所。
我妻子決定呆在家里做全職媽媽。我們倆都認為如果要孩子,那他們就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比塑造一個人更重要呢?我妻子常被視為一個天生的怪物,人們似乎無法理解她為什么要呆在家里帶孩子。他們問,她真的心甘情愿嗎?事實上,我妻子很喜歡操持家務,教養(yǎng)孩子。我在法學院念書的時候,她告訴我她一生的抱負就是生兒育女。我自己有很多遠大抱負,她幫助我實現它們,比如外出掙錢支持我念書。所以,我同意要孩子,并且我工作,她可以留在家里。
我妻子有教書和英語文學的大學文憑,F在,她以她的才能為孩子工作,而不是為老板工作。我們的孩子都上公立學校,但在下午,我妻子陸續(xù)教他們閱讀和手工。多年來,恰如人們質疑她的選擇,她發(fā)現事實上有很多母親希望能夠留在家里,但她們覺得必須有份職業(yè),或者家里需要更多的錢。有人可能會將生兒育女稱為“母性本能”,這種觀點常常受到批評。我的想法恰恰相反。我很尊重我妻子撫養(yǎng)孩子的才能,并且,了解她的人都尊重她。
在經濟上,我們可能比夫妻倆都工作的家庭要緊一些,但這個代價是值得的。并且,兩口子都工作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并非想象的那么大,因為他們的 開支通常要比一個人工作的家庭大。兩個人都工作要用更多的汽油,更多的外出吃飯,更多的使用付費服務,比如上洗衣店洗衣,請人打掃房子,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給孩子付日托費,這會耗去一個人大部分月薪。我妻子Kristy除了帶孩子,還有時間煮飯,做衛(wèi)生,管錢付賬。這樣,我工作時精力更充沛,更有效率。
人們傾向于認為夫妻倆有一個呆在家里不工作,要么是有錢,要么是某種信仰的狂熱者。丈夫們越來越希望妻子也能掙錢。這種態(tài)度和我父母那一代人大不相同。我念書時,法學院里謠傳我是個宗教狂,我強迫我妻子留在家里,像個奴隸。幸運的是,這謠言后來不攻自破,越來越多 的人去過我家,他們親眼看到我妻子并非受制于我,相反,他們發(fā)現我妻子既聰明又獨立,只是她真的很喜歡孩子。
盡管有女權運動,盡管做父親的也可以留在家里,人們還是傾向于認為媽媽要對上日托的孩子負責。事實上,我認識幾位在家?guī)Ш⒆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