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各方面都出眾,我同眾多父母一樣整天也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傷腦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如何去關(guān)心、幫助、正確引導孩子是父母應(yīng)盡的責任。如何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有意義的童年? 如何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有益的人?我認為:
一、培養(yǎng)孩子具備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
"百教德為先,欲成才,先成人"在中華民族這個純樸敦厚的文明古國里,自古至今更是將德育推至求知與做人的首要地位,就連我們?nèi)A夏圣祖孔夫子也硬是將"仁、義、禮、智、信"濃縮在簡簡單單的"忠"與"恕"兩個字上來,更可見,德育是百教的先基。在當今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和更新的時代,科學知識的不足很難避免,但良好的品德卻不能存在任何缺失。而良好的品德教育,更多的靠家長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讓孩子在一個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下成長。過多的說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為來引導孩子的效果來得好,那么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誠信的人,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人…
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孩子的可塑性強,孩子將來的發(fā)展與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關(guān)。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孩子守紀,守時,守信,獨立完成學習任務(wù)的能力。有的家長從小就陪讀,請家教,利用休息時間送他去參加各種補習班,可謂用心良苦。相反,有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這些作法我覺得都有失偏頗。孩子的學習固然要管,但也要放手讓他自己去完成,不要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一旦形成厭學的情緒,教育起來可就事倍功半了。
三、培養(yǎng)孩子誠實謙讓,寬以待人,學會分享。
無論在家庭還是其他場合,我做到愛他卻從不嬌慣他。比如:在我們大家庭內(nèi),無論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小摩擦現(xiàn)象,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每次遇到此情景,我都表現(xiàn)的很平淡,不是我不心疼他,誰的孩子誰不疼?只是我不讓他明顯的感覺到我在心疼他,從而使他養(yǎng)成嬌慣自己的習慣。不過每次事后我都會認真的與他一起分析原因,肯定他的優(yōu)點,讓他盡可能的做到與親人、同學玩耍時不爭不吵,以讓為主,寬以待人。兒子也曾不止一次的哭著問我:為什么總是我讓?比我小的讓,比我大的也要讓?每每聽到這些我其實心里極不舒服!可還是微笑著捧著小臉蛋親了又親,告訴他吃虧是福啊。在我家所有的零食都是大家一起分享,即使剩下的只有一點點,兒子也會先拿到爸媽跟前說:你吃吧!雖然我們也看到他的舍不得,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就象征性的表示一下然后再留給她,讓他真正體會好東西大家分享。
四、正確地對待錯誤、挫折,培養(yǎng)自信、陽光的心態(tài)。
孩子由小到大會犯許多錯誤,遇到許多挫折,大人如何對待他的錯誤和挫折也許會影響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我常告訴兒子,要接受人人都會不斷犯錯這一客觀現(xiàn)實,不要回避也不要恐懼,抱著一顆學習的心態(tài),錯誤也會成為最好的老師,但是切記:同樣的錯誤決不能犯第二次。面對挫折與失敗記得給予肯定和鼓勵。記得兒子在三年級上學期的一次考試不理想,回到家里很不愉快,本來有說有笑的他一聲不吭,飯也吃不香,甚至偷偷地落淚,我馬上察覺他情緒不對,就問兒子"怎么了?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嗎?"兒子點點頭傷心地說"爸爸,這次數(shù)學沒得A"。聽了兒子的話,我沒有責備他一句,而是誠懇地安慰他:"沒事,考好了爸爸媽媽分享你的快樂,考得不好爸爸媽媽夠朋友,分擔你的憂傷。這次考不好,沒關(guān)系,還有下次呢,關(guān)鍵在于錯在什么地方,這些地方是你不懂還是粗心?"然后拿出試卷與他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同時鼓勵他要有自信,遇到挫折與失敗,要勇敢面對,找出原因,慢慢克服,真正做到勝不驕,敗不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