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公交車座位的“招牌”嗎?
圖文:任淑一
編輯:蘭舟育兒的那些事
前段時間去北京參加一個活動,因為要趕時間,所以我選擇坐地鐵前往。我在人流的蜂擁下進入了地鐵車廂里,剛坐了一站我身旁座位的人到站下車,我很輕松就得到一個位置心里不僅暗暗高興。地鐵擁擠的日子,不用站在車廂里也是一種美事,我剛剛幸福了一小會兒,到站上來一位帶孩子的媽媽。小男孩白白凈凈大概兩歲多的樣子,在晃動的車廂里站立還不是太穩(wěn)?吹剿齻兡缸,我立刻站起身來讓她帶著孩子趕快坐下,孩子媽媽感激的向我道謝。
其實作為孩子的媽媽,我每次帶孩子出行,無論是做公交還是地鐵,身邊的人都會主動讓座位給我們,這也讓我的心中倍覺感動。也許是我家孩子身材矮小,看起來也就像3歲的樣子,所以大家對這么大的孩子總是有種自然的疼惜吧,但是我家孩子其實已經(jīng)5歲多了,因此有一些時候,如果車廂里不是太擁擠,我會婉言謝絕旁人的好意,說:“沒關系,孩子站一站,沒有關系的。”
今天剛到公司,就聽到同事們在談論早上公交車上遇到的事。原來同事早上來上班,看到一位奶奶帶著孫子上來坐公交車,于是就起立趕緊給奶奶讓座位,結果奶奶沒坐讓孫子坐在座位上,自己仍然站在一旁,孫子堂而皇之的坐在那一點也沒有顧忌奶奶。同事對此很氣憤,她認為自己是給老人讓座,老人卻如此遷就小孩子,而小孩子沒有一點尊敬奶奶的意識,認為這是教育的缺失。
對于給老人讓座位,還是給兒童讓座這個問題,我是這樣來看的。給懷抱嬰兒的家長讓座,這個應該沒啥爭議,F(xiàn)在討論的是那種已經(jīng)可以自己跑的飛快的小孩子,大概5-6歲以上的,一般也是和家長一起,上了公交地鐵大家會讓座嗎?應該讓座嗎?
其實經(jīng)常做公交的朋友應該早就習慣了這樣的一道風景,媽媽爸爸站著孩子坐著,或者是爺爺奶奶站著孩子坐著,而小孩子們也樂得其所,沒有在乎過大人的感受。我們總是教育孩子給老人讓座,但是也許在孩子的意識里會認為老人都是別人家的,并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家長或者長輩也是屬于被讓座的對象。
我記得有位學者曾經(jīng)寫到自己在東京的地鐵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幕。
“一個中國老人帶著小孩上了地鐵,小孩子看起來很累困乏之至的樣子,老人渴望著能有個座位讓大人孩子可以歇下腳?墒,十分無奈的是地鐵里人滿為患,沒有一個空座。孩子見狀開始哭唧唧地耍起賴來。但是任憑孩子怎么大聲哭叫,坐在座位上的人們都無動于衷,看書的看書,閉目養(yǎng)神的閉目養(yǎng)神,拔弄I phone的撥弄I phone。
孩子哭鬧,急煞了他奶。老人家瞪圓了雙眼,到處搜尋著,預測著。搜尋空出的座位,預測即將空出的座位。一旦看出了苗頭,便立即撲將過去。終于,位置空了出來,奶奶和孫子坐了上去。奶奶安了心,孫子也止住了哭鬧,臉上又有了笑容。
這時,站在近處的一個小男孩吸引了我的視線。小男孩與那個小孫子差不多高,背上背著個大背包,他一臉疲憊,被媽媽拉著手靜靜地站在那兒。到了站,媽媽拉起他往車外走,我發(fā)現(xiàn)小男孩的眼睛是微微閉著的,似在半夢半醒之間?梢,他一定很困很累,但他并沒有吵著要坐,他的媽媽更沒有為他奔走尋找座位。”
關于讓座這事我看了一些關于日本人日常行為習慣的文章,在日本的確一般是不給小孩讓座的。在日本人看來,小孩應該學會忍耐,而對想以哭鬧達到目的孩子尤其不姑息遷就,就是不慣你這毛病!當然如果是病殘人員,一般是會讓座給人家的。而在國內(nèi)則完全不一樣。坐地鐵、公交車時,常見我們可愛的叔叔阿姨親切無比地將座位讓給小朋友,小朋友及其家長也是理所當然地接受被讓。大家一個共同的心愿是:苦大人,不能苦孩子;大人能忍,孩子不能忍。
我不知道這樣的謙讓算不算一種全民式的“溺愛”,在孩子能夠擔當和吃苦的時候,是不是該讓孩子成為公交車座位的“招牌”。不同的大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有怎樣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很顯然,日本人的凡事守序排隊的習慣與他們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及社會熏陶有關。而中國式的謙讓,則讓人感到了很多愛幼的溫暖,但同時又令人擔心孩子會被這樣習以為常的特殊待遇慣出自我為中心又不懂得隱忍的毛病。
今天寫下這樣的一個話題,不知道是不是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但是從教育孩子的觀點出發(fā),我還是贊成孩子家長在環(huán)境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不鼓勵孩子去享受“優(yōu)先”或“特權”的待遇。我們應該發(fā)揚我們國家尊老的美德,讓孩子懂得給年邁的老人讓座,也要讓孩子意識到責任與擔當也是從小就需要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