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說,他的女兒上課認真聽講,回到家也會主動寫作業(yè),但卻是一個馬虎大王,做功課很容易出錯。每次寫完后檢查出錯,只好擦掉重寫,有時錯得太多或者太不工整,甚至把本子擦破了,所以寫作業(yè)花的時間也比較長,而且考試成績也忽高忽低。
這位朋友為此很苦惱,不知對她的這種馬虎勁有什么對癥下藥的辦法。
做功課馬虎,可以說是孩子的一個通病。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性格不拘小節(jié)辦事粗心、知識掌握不扎實、對學到的知識練習不夠等等。
面對馬虎的這個問題,僅僅靠提醒孩子“多注意、仔細一些”,是無濟于事的?繎土P來讓孩子杜絕“馬虎”,更有可能適得其反,造成其它的問題。
孩子馬虎犯了錯,有錯改錯就好了,不必太計較。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知識結構尚未形成,思維定勢也不明顯,作業(yè)出錯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很大。簡單的一道3X4得幾,成人可能張口就來,但是孩子卻可能出錯,因為他還沒形成對這個知識的自動反應。父母看到很容易的題目都做錯了,就簡單歸結為粗心和不用功,甚至小題大做批評一通。
這樣做,主觀上想引起孩子注意,克服粗心大意,但卻會好心辦壞事。因為孩子是從父母的“眼睛”來評價自己的,如果過于渲染馬虎的嚴重性,客觀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強化孩子內疚和恐懼,甚至形成自我否定的心態(tài)。
有些孩子做作業(yè)時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根本沒有檢查的概念,因此從來不會主動發(fā)現(xiàn)錯誤。他把檢查工作都留給家長和老師,一旦查出錯誤他才改。對這樣的孩子,可以要求他放慢寫作業(yè)的速度,要求他必須自己檢查,而且不是做完通盤檢查,而是做一道檢查一道,確信沒錯再做下一道。
父母要允許孩子的作業(yè)出現(xiàn)錯誤,即使發(fā)現(xiàn)孩子的作業(yè)有問題,也不要馬上替他更正。如果孩子交上去的作業(yè)每次都是對的,老師很可能認為,你的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這一部分,可以繼續(xù)向前學習新的東西;而如果整個班都在往前學,而你的孩子以前的東西還沒弄懂,那么錯誤只能是改不勝改。
相反,如果讓他把帶錯的作業(yè)交上去,也正好實施一次“自然懲罰法”,讓他記住教訓。
在日常生活中,要幫助孩子克服“橡皮綜合癥”—寫作業(yè)喜歡使用橡皮改錯,不停地擦來擦去的習慣。
日本著名教育學家系川英夫,曾將300名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可以使用橡皮涂改作業(yè)中的錯誤,另一組只許在錯誤處用紅筆打個“×”。結果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使用橡皮的那組學生,在作業(yè)相同的情況下,其差錯出現(xiàn)的幾率比后一組高出30%。
系川英夫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為新異、醒目的刺激所吸引。用紅筆給錯誤打上“×”,把犯錯誤的教訓保留下來,對幫助學生汲取教訓是十分有益的。如果再讓學生在錯誤旁邊寫上正確的內容,使其進行正和誤的鮮明對比,則又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用正確知識去改正錯誤。
這種“不用橡皮法”對強化記憶和理解作用顯著,而并非提倡“馬虎”,有時使用橡皮也是必要的。提出“不用橡皮學習法”,是為了幫助同學主動戰(zhàn)勝錯誤。
內地有一位著名教育工作者叫詹文玲,在山西通寶學校當校長時,就曾對全校學生有個要求,就是學生一律不準用橡皮,孩子剛開始不適應,經(jīng)常把本子弄個大花臉,后來慢慢習慣了。
因為不能用橡皮,結果就逼著孩子們一下筆寫作業(yè)就必須認真工整,寫作業(yè)非常專心。錯誤率大大下降,孩子反而養(yǎng)成了認真的習慣,對自己也有了足夠的信心。
要鼓勵孩子在家做作業(yè)時盡量少用橡皮甚至不用橡皮,如果作業(yè)本保持清潔、在一定時間內迅速準確地寫好字,就有一定獎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孩子不再依戀橡皮,馬虎的習慣會逐漸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