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見到非!肮郧伞钡暮⒆,他們在行為上比同齡的孩子要成熟得多,也比同齡的孩子更聽話,讓大人放心。在家庭中,他們聽父母的話,講究衛(wèi)生,樂意為父母做事;在學校中,他們尊重老師,學習努力,愛替老師做事,善于討好班上霸道的同學,愛耍小聰明等?傊,他們的行為過早失去了孩子應有的頑皮和天真,表現(xiàn)出與年齡不符合的“成熟”。有的父母為這樣的孩子感到驕傲,殊不知這種“過分社會化”對孩子的發(fā)展是弊大于利。
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的社會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和有序的過程,若人為地加速這一過程,雖然可以獲得表面上的超常發(fā)展,但它是以犧牲發(fā)展的有序性和漸進性為代價的,會使孩子失去了應有的適合年齡階段的發(fā)展內容,對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不利。
導致兒童過分社會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父母的刻意培養(yǎng),即父母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不厭其煩地依照自己心目中 “好孩子”的標準來矯正孩子的行為,二是外部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在獨生子女家庭中,許多孩子缺乏與同齡兒童的交往,受父母和語言和行為方式的影響較多,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小大人”;還有,電影、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中,不適合兒童觀看的節(jié)目對其過分社會化也有一定的促成作用。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過分社會化”的表現(xiàn),父母千萬不要沾沾自喜,而要認識到它對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負面影響,恰當?shù)剡M行教育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