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跑一步真的不算贏。”臺灣木鐸學社理事長陳漢強10月19日在貴陽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幼兒教師風采交流邀請賽上說。被稱為“臺灣幼教之父”的陳漢強發(fā)現(xiàn),海峽兩岸不少家長的共同特點是,越來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一些幼兒園為了迎合這些意愿會提前進行小學式教學。他呼吁,幼兒園和幼師都應冷靜,堅守學前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色。
“規(guī)律是尊重小孩子成長的生理特點,特色是不同幼兒園百花齊放的教育形式。”在貴陽高等師范?茖W校舉辦的幼教座談會上,陳漢強的這個觀點被現(xiàn)場的幼教工作者廣泛認同。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幼兒園到底要不要給小朋友一張紙一支筆學習寫字?臺灣幼教界的觀點是不應該讓學齡前兒童學習用筆在紙上寫字,按照兒童肌肉的發(fā)育特點,手部的“小肌肉”很稚嫩,沒有發(fā)育完全,用筆寫字容易拉傷肌肉或者影響肌肉發(fā)育,如果要學習簡單的漢字,應該用大筆在地上或者墻上寫,做“大肌肉”的運動。
很多大陸的幼兒教師認為,臺灣這樣注重細節(jié)的幼兒教育研究非常值得學習,但具體到不教孩子用紙筆寫字這樣的問題上,很難做到,“一直是那樣做的,讓我改阻力很大。”一位地級市政府機關幼兒園園長說。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英語教育中,陳漢強認為,兒童的智力和語言功能在發(fā)育階段不適宜學習整句對話,甚至“老師說一遍A,孩子重復一遍A”都是不合適的,因為兒童的發(fā)音、語法記憶都不成熟,按照錯誤方式養(yǎng)成了發(fā)音和語法習慣,到了小學階段老師還要重新糾正。
“所以,不需要讓幼兒園的孩子背26個字母,也不需要學習多少日常對話,多講幾個‘I love you’的故事就好了。”陳漢強對記者說。
在本屆海峽兩岸幼兒教師風采交流邀請賽前,一批貴州的幼兒教師到臺灣進行了幼教培訓。對于這次交流,幾乎所有老師都對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人印象深刻:感覺人們在生活中很有秩序、多數人很看重為人處世的細節(jié)。
陳漢強看來,這是重視學前教育取得的成果,“6歲以前的人格發(fā)展決定了一生”。
他認為,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學會把垃圾分類扔進垃圾桶、用小盆小桶收集洗手水和雨水澆花、上自動扶梯靠一邊站立留出一條通道給著急的人等行為都是很好的細節(jié),而細節(jié)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堅守——幼兒園必須做好兒童生活教育。“如果有起跑線的話,這才是起跑線。”
陳漢強回憶,自己在臺北教育部門任職初期,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在臺灣做得并不好,投入不足導致公立幼兒園的數量很少,私立幼兒園收費較高,水平良莠不齊。
1986年,他強勢推動臺北的小學劃出一部分區(qū)域設立幼兒園。給每個幼兒園投入50萬臺幣改建教室、廚房和廁所,更換適合學齡前兒童使用的小桌椅、小馬桶,另投入兩萬臺幣購置幼兒園設備,每個幼兒園配備兩名幼教專業(yè)的老師,幼教老師的福利待遇與小學老師相同。
“當年幼兒園這一塊增加了3億多臺幣的支出,效果是公立幼兒園從10所增加到135所,家長支持的不得了。”陳漢強說。
雖然這筆巨大的預算經歷了幾個月的爭論,但最終成功通過,給如今臺灣兒童都能免費上公立幼兒園打下了基礎,也給陳漢強帶來“臺灣幼教之父”的贊譽。
他認為,當年臺灣的小學附屬幼兒園的作法如今可以復制到大陸的一些地方。
陳漢強同時認為,要想讓家長對幼兒園放心,幼兒教師的培養(yǎng)非常關鍵,他曾經推動臺灣的幼教專業(yè)從兩年學制改為4年學制,“幼兒園老師不像小學老師那樣按學科分類,老師必須什么都會,只學兩年怎么夠呢?”
陳漢強說,幼兒園老師除了學習文化、教育知識以外,還必須精通孩子成長的生理特點,明白孩子語言、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發(fā)育過程,這樣才能科學制定出教學計劃,進而發(fā)展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否則就只會按照教材像教小學生一樣上課,幼兒園就成了小學的預備教育”。
他直言,目前大陸的幼教專業(yè)多數還設在高職、中職院校中,幼師隊伍缺少研究生、博士生,幼兒園的老師還需要加強學習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