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國學中有禮教,關于人的思想行動的準則,以及禮節(jié)和道德的規(guī)范或要求;有樂教,關于學習和娛樂相結合,以體驗和陶冶情操為重心的理念或模式;有詩教,關于《詩經》怨而不怒、溫柔敦厚的教育作用,也指通過詩歌涵養(yǎng)形成的審美方式或熏陶手段。但或許不知道國學中還有很重要的胎教,關于母親孕育胎兒的胎內外環(huán)境,促進母親身心健康和胎兒身心發(fā)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胎教的古典哲學觀念
胎教淵源于古典哲學觀念。古典哲學把陰陽看作宇宙萬物的根本,以及萬物形成的原因,如《周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交媾,萬物化生。”由此胎教指導人們陰陽和暢,陰陽氣血充實,以孕育身心健康的胎兒。胎教的目的在于使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相與流薄于一體,以符合順事數、謹人事等生育的道德。對孕婦來說,胎教的結果導致孕婦精神舒暢、性情安寧,即陰陽二氣運動的作用在孕婦身上平衡、調和,達到懷孕期身心的最佳狀態(tài)。對胎兒來說,是陰陽二氣相交恰到好處,有利于胎兒身心發(fā)育協調、完美,達到胎氣中和、精血合凝的最佳狀態(tài)。
陰陽觀念和天人感應觀念是古典哲學的孿生姐妹,后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助》中說:“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應之。”又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這種觀念在胎教中成為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認為懷孕的質量和人與自然是否對應、和諧有關。對應了,懷孕就得天時地利人和;和諧了,懷孕就得天地之氣而陰陽調和。
胎教包含的古典哲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胎教不是簡單的人類生育方面的要求或教育,而有著極為深刻的哲學基礎。它正確地指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應該從懷孕那一刻的人之初就開始。這也表明,胎教在胎孕方面具有生態(tài)倫理學的意義,也符合生命哲學的真諦。
二、胎教的學術理論
國學精深博大,其中關于胎教的論述良多。在《史記》中司馬遷尊稱為“賢婦人”的太任,古籍《列女傳》云:“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后人認為,周文王之所以“生而明圣”,就在于“太任為能胎教”。
這表明胎教很講究母親的品行,而品行正是儒學所推重的道德品質。因此,歷代儒學十分強調胎教的重要。儒學經典《大戴禮記·保傅》說:“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安逸的意思)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缊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又說:“素成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后世戒。”漢代賈誼的《新書·胎教》,王充的《論衡·命義》,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教子》,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訓·立教》等,都闡明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胎教提到人生肇始的第一步。
儒學是正統(tǒng)的國學,滲透古代各個學術領域。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中醫(yī)大多是飽學之士,對儒學很有研究,秉承儒學注重品行的要義,也高度重視胎教中品行的意義和作用。如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認為,孕婦“欲令子賢良盛德,則端心正坐,清虛如一,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無邪視,耳無邪聽,口無邪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無得思慮”。北齊徐之才的《逐月胎教法》,指出孕婦從孕一月到孕九月的胎教,涉及精神、營養(yǎng)、衛(wèi)生各方面。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養(yǎng)胎》,要求孕婦“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jié)嗜欲,庶事清凈”。而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對胎教的特點和緣由說得更為透徹、精辟。
三、陳自明的“外象內感”學說
陳自明十分重視胎教,他說:“凡受胎三月,遂物變化。故古人立胎教,能令子生良善、長壽、忠孝、仁義、聰明、無疾,蓋須十月之內常見好景象,毋近邪僻,真良教也。”他的理論根據來自董仲舒。董仲舒從陰陽觀念和天人感應觀念出發(fā),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助》中說:“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這種觀點對中醫(yī)學說影響很深,導致陳自明外象內感學說的應運而生。
陳自明還說:“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相與流薄于一體。唯能順時數,謹人事,勿動而傷,則生育之道德矣。”這就像“四序之運,生、長、收、藏,貸出萬物,有儀則咸備。而天地之氣,未始或虧者,蓋陰陽相養(yǎng)以相濟也。昧者曾不知此,乃欲拂自然之理。”這個觀點明確指出,不符合“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的“拂自然之理”的胎孕是應該禁忌的,因為對胎兒的身心發(fā)育不利。這看來迷信,實際上有合理成分。事實已經證明,如果自然界現象和生活環(huán)境不正常不調和,那么此時此地男女交合所生之子的形體、氣質,很可能也不正常不調和。國外科學家湯普森通過實驗,早就證實如果母鼠在驚擾的環(huán)境中受孕生子,那么它的后代易患驚恐不安的神經官能癥。因此,陳自明在科學程度不高的時代,提出的胎教觀點有一定現實意義,不能因為其中有一些迷信色彩的瑕疵而一概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