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及他們自身與之的關系的理解、態(tài)度和情感(Wilson,1994)。對一些問題的回答反應出了他們對其他生命關心或不關心的態(tài)度。
這次訪問是在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環(huán)境中一個一個進行的。訪問者提供了一些圖片以幫助孩子們理解問題和不偏離問題。其中一張圖片是三只雛鳥在鳥巢里,它們的媽媽嘴里叼著一只蟲,站在鳥巢邊的照片。問每個孩子的問題是:“如果你靠近了這些觸鳥,你將要做什么?”孩子們的回答包括:“抓住它們”、“喂食給它們吃”、“愛撫它們”、“把他們帶回家”、“輕輕地抓住一只”和“把它們放在我的手中”。一些孩子的回答很令人不安,一個孩子說他將“用手猛擊它們”,另一個孩子說他將“殺死它們”。其它的一些回答包括:“打斷它們的嘴巴”、“把它們踩在腳下”和“把它們?nèi)缘簟薄?
類似的有暴力傾向的回答在其它一些相關問題中也有反應。如對一張大蝴蝶的圖片,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你靠近了這只蝴蝶,你要做什么?”回答包括:“把它趕走”、“抓住它把它撕開”、“把它碾碎”和“把它的翅膀撕下來”。
當然,孩子們對訪問問題的回答也包括一些關心和尊敬的表達,但有暴力傾向和不喜歡的回答要比之多得多。如果憑此就證明孩子們是沒有愛心的、是有暴力傾向的,當然不準確。孩子們對他們所做出的回答并不是完全清楚,他們的有暴力傾向的表達也許緣與恐懼。如果孩子害怕某一種動物,他們會有控制住它的愿望,對它施加暴力,甚至殺死它,以防動物會傷害他們。
然而,這些有暴力傾向的表達是讓人擔心的。也許他們會對其它生命表現(xiàn)出不關心和無情的態(tài)度,也許那些說要傷害雛鳥的孩子們?nèi)绻袡C會,會真的把他們所說的付諸實施,我兒時的伙伴芭芭拉就是這樣做的。
有些人可能會提出,關心并不是天生的,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有暴力傾向的表達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方式還不成熟。孩子們在對待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時,他們對他人的感情和想法考慮的不是很周到,實際上,相對于利他主義來說,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說,他們在遇到事情時,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想要具備關心的美德,需要他們在生活中善于尋找發(fā)現(xiàn)能夠反映關心的行為。對于老師和家長來說,他們應該讓孩子們知道關心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觀點,而不是一堂必須上的課。對老師來說,就意味著要在每天的學校生活中滲透這種態(tài)度、觀點。通過學生反饋,教師就可以判斷每天發(fā)生在課堂上的事情中,哪些有助于學生性格中美德(包括關心)部分的形成,哪些不利。
準則、建議及相關論點
在孩子怎樣學會關心的問題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尺度需要把握。一個是,孩子們需要理解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中的標準和準則,他們需要知道一個人去打別人和一個人去拿屬于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
另一個是,孩子們需要理解和他們共處于同一個社會的其他人的感情,舉例來說,他們需要知道如果他對另一個孩子說“廢物”,那個孩子就會非常傷心;如果他們將蚱蜢的腳撕下來,就會讓造成它承受過度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