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在一個人學習、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個體應對挫折的能力高低取決于處理挫折、危機的經(jīng)驗,而這些經(jīng)驗不會憑空產(chǎn)生,它需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在強調(diào)賞識教育、保護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欲望、讓幼兒在順境中建立起自信心的同時,還應利用挫折來進行教育,以增強幼兒對挫折的抵抗力,培養(yǎng)其良好的個性和社會性。
一、幼兒挫折教育的含義挫折,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xiàn)、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tài)。[1]由于挫折的普遍性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未完成性,挫折會頻繁地出現(xiàn)在幼兒的生活、學習、社會交往過程中。所以,幼兒挫折教育應以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情境為教育契機。
幼兒挫折教育,指有意識地利用幼兒生活學習情境中的挫折情境,通過引導和幫助,使幼兒正確認識挫折,并能積極主動地實施對策,從而不斷增強對挫折的承受能力,進而促進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個性、社會性發(fā)展的教育。
二、在家庭中實施幼兒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必要性1.家庭當中的挫折教育能充分體現(xiàn)教育的針對性、個體性和完整性,能彌補幼兒園教育中普遍性、集體性的不足。
2.家庭對幼兒個性發(fā)展起決定作用,是幼兒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而幼兒挫折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幼兒心理素質(zhì)、個性、社會性的發(fā)展,所以家庭應當成為幼兒挫折教育的主要場所。
(二)可能性1.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接觸是一種全方位的密切接觸,父母可以隨時隨地地抓住幼兒生活中每一種挫折和困境,有目的地進行挫折教育。
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待挫折、困惑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法,對幼兒起著示范作用,對幼兒抗挫能力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幼兒家庭挫折教育策略(一)賦予挫折應有的教育地位大部分家長出于對幼兒的保護意識,會有意識地避免幼兒受挫折,盡力為幼兒營造一帆風順的體驗。根據(jù)行為主義理論,學習就是特定刺激和反應之間聯(lián)結的形成。雖然過度的挫折刺激不一定能形成幼兒對挫折的正確反應,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挫折刺激,也就無所謂積極應對行為的形成。即,回避挫折事實的做法,不能使幼兒獲得對挫折的抵抗或“免疫”力,只會造成幼兒對防不勝防的挫折的“過敏反應”——不知所措、焦慮、沮喪、退縮等,最終由于成人過度保護而造成幼兒抗挫能力低下、心理脆弱等的后果。所以,家長在對子女教育問題上,要給予挫折應有的教育地位,充分認識到適度的挫折教育是保障幼兒健康成長教育過程的一部分,有意識地利用挫折情境,進行積極的挫折教育,使幼兒在經(jīng)受積極的挫折教育的歷程中產(chǎn)生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