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以下是評估心理健康的10條標準:
1.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后,仍能隨遇而安。情緒穩(wěn)定,不受天氣、地理條件影響,也很少受人際關系變化的影響。
2.心理強度
情緒變化不強烈,能冷靜地尋找原因,抗精神壓力的能力強,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一類!
3.心理承受力
有些精神壓力不是突然而來、迅速而去的。它們纏纏綿綿,伴隨著人的工作與生活長時間存在。能坦然面對這種境況的人,心理承受力較好!
4. 心理自控能力
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這種能力有個體差異。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較強的!
5. 自信心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當一個人面臨生活問題和工作任務時,首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已有無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客觀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賴于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6. 心理活動的節(jié)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有自身的節(jié)律,比如意識狀態(tài)便有明顯的節(jié)律,覺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識的節(jié)律性表現。這種周期被破壞,便會產生所謂的失眠,從而可能引發(fā)心理焦慮。
7. 意識水平的高低
指觀察水平而言。在觀察力中,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情緒、思維、個性特點及行為表現的體驗及察覺,通常也稱為自覺性。對環(huán)境的觀察力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fā)展以及細小差異的察覺。正常的意識活動是保證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標!
8. 社會交往狀況
正常的社會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際交往。它可以增強人的生活情趣,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在生活事件發(fā)生時,能及時獲得社會支持。所以社會交往既可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又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
9. 思維的品質
思維品質以其現實性和邏輯性為標志。不良的思維品質,多表現為空泛性和反邏輯性。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活動不具備現實性、不合邏輯性,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必然處處碰壁,并由此造成種種不愉快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創(chuàng)傷后的康復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創(chuàng)傷后,可以很快恢復常態(tài),不留嚴重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