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fā)展幼兒的情商認知,情商高的孩子要如何培養(yǎng)?很多父母從孩子出生后不久就開始工作,把年齡還很小的寶寶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照看。大人是如何教孩子的,可以說這樣的家庭隔代的教育要比父母教育的多得多,老人的一舉一動對寶寶的認知影響更大。
寶寶學走路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扶住,會經(jīng)常摔倒?奶哿司蜁蓿先瞬辉敢饪吹胶⒆涌,就趕緊哄他:“乖孫子(女)不哭,不哭”寶寶不停在哭,這時候多數(shù)老人就抄起家伙開始打地,打桌子,打墻,邊打邊說:“讓你磕著我孫子(女),打你!”孩子這時候就會“豁然開朗”了,心想:“原來摔倒不是我的原因,是地的原因。”
孩子漸漸不哭了,老人一看這招奏效,下次摔倒了還繼續(xù)打地,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拖鞋責任,一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我的錯”、“是它的原因,那不怪我”、“要不它不這樣,也不會有麻煩”。這種推卸責任的觀念從小就植入到孩子內(nèi)心深處,根深蒂固,為日后的不負責任埋下伏筆。
這種情景對于大多數(shù)成人來說都很熟悉吧?回憶小時候,長輩們不就是這樣做的嘛!等孩子成長后步入社會,“奶奶打地”的影響開始集中爆發(fā):在工作單位很難適應獨立生活,與領(lǐng)導同事的關(guān)系緊張,高不成低不就,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心理承受能力差,好大喜功,推卸責任,受到批評指責就難以接受,把所有原因都歸結(jié)于其他人,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別人不理解自己,因而稍有沖突要么就大打出手,要么選擇自閉,不愿與人溝通……種種難以控制情緒的表現(xiàn),使得在社會中難以成群合伍。
“啃老族”現(xiàn)象也有同樣的根源,從小備受父母細心呵護,無論什么父母都千方百計滿足,他們每天接受各種贊美,享受來自整個大家庭的保護。一旦步入社會中,沒人捧,外部壓力增大,不想加班不想吃苦,不如在家享受父母的資助。遇到情況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選擇逃避,“有我爸媽擔著就行了。”
有些家長抱怨孩子沉迷網(wǎng)絡游戲,其實并不是游戲本身有那么大的魔力,而是孩子心靈空虛,在那個虛擬世界中可以找到精神寄托。為什么孩子跟人溝通不行,對著電腦游戲卻勁頭十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在父母心中就是真理,成績稍有下滑就開始批評責罵,有點進步就用金錢鼓勵,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到不安,找不到自信,甚至產(chǎn)生逆反。
父母應該開始反思了,孩子的學習從生下來就已經(jīng)開始,父母就是老師,每時每刻都在向孩子傳遞著信息,如何解決問題,如何為人處世。作為父母的觀念本身存在偏差,就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冠以“愛”的名義將孩子毀掉了。沒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們提供什么樣的生存空間,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反之,我們期待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就應該給他創(chuàng)造那樣的環(huán)境。就像俞敏洪,為了孩子,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所以說,即使不認識孩子的家長,看到什么樣的孩子,也完全能夠想象出家長是什么樣的人。
有些家長抱怨,孩子出現(xiàn)各種問題,家長也很委屈。“為了他,我好好的工作不要了,他要什么我給什么,還想讓我怎么著啊?”那么問題出現(xiàn)在了哪里,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陪伴是否是高質(zhì)量的心無旁騖的,或是始終保持初心讓孩子健康快樂就好?答案不是的,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填鴨式的教學這個那個,恨不得把所有知識一股腦灌輸給孩子,不給孩子在大自然中體驗的愉悅和快樂。
相對于成年人來說,孩子的情商太低了!受家庭教育影響,孩子遇到挫折就會找父母,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很多父母不再有足夠的能力來解決種種問題,不能與家長順利溝通,沒辦法調(diào)節(jié)自己,又無法從別人那里獲得安慰,會出現(xiàn)與社會脫節(jié),抑郁孤僻的狀態(tài)。
美國人桃樂絲諾帝有段著名的言論,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斗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鉤心斗角。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nèi)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贊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