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說:“我的孩子四歲了,他已經可以認2000個字了,可以自己看書。數學可以從1數到100,也可以從100數回1,但是他就是分不清楚3和5誰多誰少,必須給他實物才行……”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也有這個感覺,這實際上反映了0-6歲的孩子的特點——他的思維是非常具體和直觀的,然后逐漸過渡到抽象的思維。所以教孩子學數學,首先要弄清楚,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思維有什么特點,另外也要了解當前孩子學習數學的誤區(qū)。
觀念上的誤區(qū)——幼兒階段的數學學習不重要,等上小學以后再說。
幼兒數學教育應從什么時候開始起步,為什么幼兒園階段要學習數學?
經過大量的研究工作,兒童在4歲前后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概念如數、數字、數量關系、排列順序、數運算、形體特征等突然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這標志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
錯過了數學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數學,一提數學就頭疼。心理學家發(fā)現一個孩子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數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
內容上的誤區(qū)——數學等于算術。
著名數學家陳省聲先生在2000年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來數學,但我們其實只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
幼兒數學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幫助孩子理解數概念,了解簡單的幾何形體,學習事物的空間關系和時間關系,有一些簡單的數學操作技術(如自然測量)等多方面,這幾個方面不分輕重,缺一不可,而且在發(fā)展孩子邏輯思維的同時,還發(fā)展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空間想象能力等。
方法上的誤區(qū)——機械訓練,記憶公式。
這些訓練都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效果,幼兒在表面上的確能掌握一些具體的數學知識。但他的思維結構并未發(fā)生改變,也就是說幼兒并沒有得到實質上的發(fā)展。幼兒學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操作材料進行學習,皮亞杰曾說過,數學開始于對物體的動作,家長必須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生動地呈現在孩子面前,使他們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動手操作是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重要方式。
針對三大誤區(qū),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抓住數學敏感期,循序漸進,發(fā)展數學思維
蒙臺梭利深深了解人類的學習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所以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唯一讓孩子覺得容易的學習方法,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始。由感官的訓練,進一步讓孩子借實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觸,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自少到多,進入加、減、乘、除的計算,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讓孩子在親自動手中,先由對實物的多與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具體與抽象間的關系。
2. 巧選操作材料,指導孩子操作,發(fā)展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是在活動中與物質材料相互作用產生的,因此在家庭數學活動中,我們選用材料要考慮能引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防止操作活動流于形式。家長可以提供多樣性、多層次、多功能的活動材料,供孩子自由選擇,并保證孩子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時間。在家長的啟發(fā)下,讓孩子帶著問題操作,使他們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學習探索,這樣,不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體性也得以充分發(fā)揮。
蒙氏數學就采用了以材料操作為主導的游戲方式,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給出了情境、任務、玩法和規(guī)則,孩子借助對材料的操作,完成游戲過程。在家長的支持和引導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