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練習是孩子們快樂的心靈之旅,家長和教師是這個旅程的導游。
做家長的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喜歡重復做同一件事情。我的女兒萌萌2歲多的時候,有大約3個月的時間,每次閱讀時間只讓我講同一個故事《小紅帽》,而且一個字都不能改動,哪怕是少一個“的”也會立刻被她糾正過來。朋友的兒子今年4歲了,每天都舉著自己心中的英雄奧特曼,嘴里像鼓風機一樣發(fā)出聲響,雙手“指揮”著奧特曼戰(zhàn)斗。
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jīng)記錄過這樣一段觀察日記:一個大約3歲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些圓柱體放進容器中,然后又從容器中取出。小女孩聚精會神地重復了42遍才停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她并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加速度或提高靈敏度。而且蒙氏還以其細致入微的方式描述了孩子們的變化:“每當孩子經(jīng)歷過這種體驗之后。他們就像經(jīng)過休整的人,充滿著活力,仿佛感受到某種極大的驚喜!
每一次重復,每一次都觸摸驚喜
為什么年幼的孩子如此喜歡不斷地重復呢?
首先,這是由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決定的。根據(j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兒童最初的世界是不能將認識的對象與認識的主體分開的,如果沒有與事物的直接接觸,那么這個事物的特征在兒童的認識中是不存在的。大約在1歲半左右,兒童知道了外界物體和它們的特征是獨立存在的。從此以后,兒童逐步將自己的感受與外部世界的特征區(qū)分開來,但是,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完成,大約從1歲半到十一二歲之間都是一個過渡期。重復練習正是過渡期早期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它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的一種方式。
在重復中,兒童的身心與他所重復的對象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他通過也依賴重復時的體驗來完成認識事物的目的。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對客體特征進行探究的目的和功能也逐步明確起來,到12歲以后,兒童對外在事物的探究也止于對他們特征的了解。這時重復的現(xiàn)象就越來越少見了。
重復:快樂的心靈之旅
在重復中,孩子們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機械地作出反應。他們不厭其煩地給每一位來娃娃家做客的客人端茶送水,煞有介事地用假碗假勺盛滿飯菜送到嘴里大聲地咀嚼;他們殷勤地為
“娃娃理發(fā)店”的每一位顧客服務,洗頭、理發(fā)、吹發(fā),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同樣的技術(shù)與工作。每一次他們都是那么認真,那么投入!從這些孩子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他們重復的目的不是熟練,而是體驗,重復的樂趣不在結(jié)果,而在過程。這些年幼的孩子從不斷地重復中認識了外在世界,與此同時,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也獲得了滿足。
在重復中拓展認識空間
父母在孩子的重復活動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我認為應視重復階段而定。在孩子對某件事物產(chǎn)生重復練習興趣的初期,宜采取不干涉,任其自發(fā)探究的態(tài)度,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習得,去體驗,在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