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的闡述
我國古代對胎教的要求首先是從醫(yī)學角度指出的。中醫(yī)學認為,如果準媽媽受到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傾入,就會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兒,因此提出了“慎寒溫”的具體要求。同時還對不注意“慎寒溫”而遭受“六淫”之侵帶來的危害:“胎前感冒外邪,或染傷寒,郁熱不解,往往小產墮胎,攸關性命。”
因此,準媽媽懷孕后應根據(jù)生理上發(fā)生的特殊變化,而注重胎前保養(yǎng),適應寒溫變化。同時,還要謹慎起居,注意勞逸適度。因為中醫(yī)認為,人稟氣血以生,胎賴氣血以養(yǎng),所以準媽媽懷孕后如果適當運動,就可使血氣通流,百脈和暢,但不要舉止無常,攀高負重;如果好逸惡勞,以貪吃貪睡的方法養(yǎng)血,不僅達不到預想目的,甚至會使氣停血滯,而導致難產。
古代胎教還要求準媽媽要做到調適情志。中醫(y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右所逆,即致子疾。”所以在《在增補大生要旨》一書中指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意思是說,懷孕不僅是女性生理的一個特殊過程,而且在心理上也同樣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應,也就是所謂情志的變化。因為,準媽媽懷孕后應該情志舒暢,遇事樂觀,心境平和,不要喜怒無常,動不動大動肝火,甚至經常惱怒,以免影響準媽媽和胎兒的健康。
古代胎教不僅注重知識胎教的作用,更重視準媽媽的道德修養(yǎng)。在《錢氏兒科學》和《三字經注解備要》一書中都談到,準媽媽如果能做到心懷坦蕩、言語大度、行為端莊,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胎兒都是非常有益的。
古代胎教六大原則
1、保持心情舒暢。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個特殊過程,孕婦不僅生理上要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心理上同樣也會產生相應的反應,如喜怒哀樂很容易變化,而喜、怒、悲、思變化很突然都會影響胎兒。《增補大生要旨》等書籍中說到孕婦要心情舒暢,不要輕易動肝火,否則會導致氣不順,氣不順則孕胎必受影響?梢,孕婦的情志對胎兒具有直接影響。故而孕婦情志舒暢,遇事樂觀極為重要。
2、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雖然房事為受孕懷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受孕之后,則房事必須節(jié)制,《產孕集》中指出懷孕以后,首先應禁房事,特別是在懷孕頭3個月和7個月之后。懷孕早期,妊娠反應常常給孕婦帶來許多不適,惡心、厭食、嗜睡、疲勞,自身及胎兒的營養(yǎng)常常供不應求,哪里還會有閑情逸志取房事之歡?7個月后,孕婦腹大身重,行動諸多不便,而且胎兒即將人盆,房事會刺激宮頸而引起宮縮,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將細菌帶入孕婦體內,嚴重者會造成感染,嚴重的甚至造成流產、難產,因而應忌房事。。
3、節(jié)制飲食。飲食是母體的重要營養(yǎng)來源。胎兒的營養(yǎng)來源于母體的氣血。因而母親的飲食對胎兒的發(fā)育有著直接影響!度f氏女科》中指出孕婦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魚、肉可以吃,但不可過食。應有所節(jié)制,特別是不要饑一頓,飽一頓,甚至暴飲暴食。假如飲食失節(jié),饑飽無度,嗜食厚味,就會傷害脾胃,從而影響胎兒的生長發(fā)育。
4、勞逸結合。孕婦的起居勞逸應該適量,既不可貪圖安逸,也不可過于勞累。按中醫(yī)的說法,太過閑逸就會氣滯,太過勞累就會氣衰。如果勞逸失宜,舉止無常,攀高負重,其胎心墜,甚而導致難產。因此,懷孕之后,要適當活動,使氣流通,百脈和暢,自然就不會那么容易難產。如果好逸惡勞,好靜惡動,貪臥養(yǎng)嬌,使氣停血滯,臨產多難。正確的做法大致為,5個月以前可以稍微閑逸,5個月以后就可以做點小運動。
5、戒生冷。懷孕之后,孕婦常喜歡吃一些生冷之物。但是。生冷之物吃多了會使脾胃受傷,導致嘔吐、腹瀉、痢疾等疾病,不僅傷害孕婦,還傷胎兒。此外,孕婦衣著還應該穿寬松的衣服,腰帶不可以緊束,以免影響胎兒發(fā)育。
6、注意寒溫。孕婦由于生理上發(fā)生特殊變化,很容易受風寒入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兒,因此要注重胎前的攝養(yǎng),注意早晚等氣溫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