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該把你自己和孩子的關(guān)系搞成一團死水,要讓自己不停地流動起來。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的話,你就需要尋找出一些可以使你“流動”起來的“活力素”。這些“活力素”可以是寫寫文章、也可以是參加志愿者活動等等。無論這些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是什么,只有當你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這些“活力素”以后,你才能夠緩和因為撫育孩子引起的各種痛苦和矛盾。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重新微笑起來,并從中獲得可以正確看待自己孩子的力量。
我想拿一位我比較熟悉的母親舉一個例子。因為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所限,這位母親只能進入一所3年制的專科大學學習,并且好不容易才畢了業(yè)。之后,她馬上就結(jié)婚了。她的婚姻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那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她的丈夫是國內(nèi)一所著名大學的畢業(yè)生,在一家世界聞名的大型企業(yè)任職,能力非常優(yōu)秀、出眾,因此他在公司里的地位總在不斷地上升。她的公公婆婆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相當?shù)挠绊懥,活動能力不亞于一般的年輕人。
她的丈夫是在不顧自己父母竭力反對的情況下和她結(jié)婚的。結(jié)婚以后,她就把工作辭掉了,整天坐在家里,成了一名專職的家庭主婦。不久,她就懷孕并生下了一個男孩。她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任何能力和專長的女人”,所以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孩子的身上。
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非常優(yōu)秀、非常聰明的孩子。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強迫癥"心理作怪,在每件事情上,她都要對孩子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因為受不了母親的這種“壓迫”,孩子逐漸患上了偷母親錢包里的錢、偷家里東西的一種被稱為“偷竊痞”的心理疾病。
其實,在這對母子前來找我接受檢查和治療的時候,真正應(yīng)該接受治療的是這位母親而不是孩子。然而,即使在事情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如此嚴重地步的時候,這位母親還是不能放棄她對孩子的那種“偏執(zhí)”的態(tài)度。
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種種問題,在許多情況下,其原因與其是說在孩子們的身上,還不如說在母親們的身上更合適。如果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上看,他們的很多行為其實都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由于母親們對孩子的“偏執(zhí)”和無知,一旦孩子們的行為不像她們所期望的那樣,在她們看來就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某種程度的糾正和改變了。
為了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也為了使母親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從現(xiàn)在開始,你就要學會做孩子們的一條平行線。如果你能從現(xiàn)在的立場上稍稍后退一步的話,你就會慢慢地看到、逐漸地理解你以前所不曾看到和理解不了的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了。俗話不是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