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看電視,不能到大院里去“瘋”。媽媽總是以報紙上拐賣兒童或看護不力導致兒童受傷致殘的例子來嚇唬她,久而久之,萌萌就變成徹徹底底的“電視兒童”,見了陌生的客人連招呼也不打,而是像老鼠一樣躥進小房間里,半天也不出來。
【畫外音】 在為孩子提供過度保護的媽媽眼里,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護能力,需要父母撐起保護傘亦步亦趨。她不會想到她的言行,給孩子造成“世界處處是陷阱”的錯覺,最終將使孩子擁有相當極端的性格,一是性情封閉內向,怯懦無比,甚至出現(xiàn)交流障礙;二是部分孩子長成后很可能成為膽大妄為的青少年,你越是說那是禁果,他越覺得可能那是美味。這就相當危險。
因此,與其過度保護,不如規(guī)定幾條基本的原則,或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的幾點要訣后,大膽放手,讓孩子在盡可能大的活動范圍內盡心體驗自由。
4. 希望我的朋友都是優(yōu)等生的媽媽
8歲的天奧這樣描繪她的媽媽:“媽媽總希望我的朋友都是十項全能的優(yōu)等生,會彈鋼琴、會游泳、會打羽毛球、繪畫比賽也得過優(yōu)勝獎……當媽媽發(fā)現(xiàn)我最好的朋友只是一個中等生時,她失望極了!比绻鞀W長到15歲,她的媽媽仍沒有改變的話,她會說:“媽媽是個功利心太強的人,所以,我交了什么樣的朋友都不會告訴她。”這種溝通大堵塞,難道是媽媽們期待的嗎?
【畫外音】 功利心較強的媽媽都希望孩子能交到“榜樣朋友”,認為只有交到的朋友強于孩子,孩子才能從朋友處有所獲得。這樣去理解“朋友”二字未免過于狹窄,想一想你交往的朋友都在學歷或仕途上強于你嗎?一個有意思的朋友,可能是以他的善解人意、他的詼諧風趣打動我們,孩子也一樣。
5. 從不蹲下來和我看螞蟻搬家的媽媽
一位臺灣的暢銷書作家說:女兒給了我又一次體驗童心的機會。她號召媽媽蹲下身來,恢復兒童的本能,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從兒童的視角看過去,這世界有更美妙的細節(jié),這是我們成年人無法體會到的!彼,不要譏笑某些媽媽與幾歲的兒女一樣穿卡通套頭衫,伏在草叢里捉蚱蜢,或者為風箏的纏繞大呼小叫,這都是童心未泯的表現(xiàn)。兒童心目中最無趣的媽媽,就是你喚她來看肥皂泡上的彩虹,或者來看搬家的螞蟻軍團,她瞄一眼,就很淡漠地說:“你怎么老關注這種沒意思的東西?你的鋼琴彈了沒有?英語磁帶聽了沒有?”
【畫外音】 童心已泯的媽媽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真心獎賞—往往,是你跟孩子趴在草叢里玩累了以后,孩子會帶你去看一個他的“秘密花園”,一個只有他和幾個小伙伴知道的地方。他們,常常來這里互訴煩惱和心事。他把媽媽帶到這里,表明他已將你視作最貼心的“哥們”,他愿意對你說一說“私房話”了。與孩子在一起盡興玩耍,是做媽媽的打開孩子心扉的重要途徑,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一樣,你念對“咒語”,孩子的心門才會訇然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