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冬天,小剛特別不情愿早起。就在媽媽半拽半勸扶他起身時,小剛突然大喊一聲:“×××,我不想起就是不想起!”
一時間,媽媽呆住了:家里從來沒人說過粗話,更別說這種帶黃色字眼的話了。兒子是跟誰學的?……
聽到這個案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鐘波天表示:年齡較大的孩子對性的概念懵懵懂懂,黃色粗話對他們來說更像一種發(fā)泄情緒的符號,他們并不明白其代表的確切含義。另外,對于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處理起來要謹慎。
一般,面對孩子第一次說粗口,父母們通常表現(xiàn)得相當驚愕,而后嚴加指責,認為孩子“不學好,小流氓”,還不停追問孩子是從哪里學的……鐘波天認為,這樣反而會起到強化作用。
他建議:最好分階段來糾正。
第一階段:應(yīng)裝作沒聽到,表現(xiàn)得很鎮(zhèn)靜,讓孩子知道說這種話并不會達到目的,以后他自然就不會說了。如果孩子并未體會到父母的用意,一再重復(fù)臟話,父母則應(yīng)該嚴肅地告訴他,‘這句話我不能接受,換個詞再說一遍!’慢慢地,孩子就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第二階段:父母應(yīng)該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告訴他們男女有別。隨口說粗俗的性器官名稱,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讓他人覺得自己缺乏教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