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與“壞”是個社會概念,也是道德行為判斷的準則,比較抽象,但是3-4歲的兒童經(jīng)過教育引導,對“好”與“壞”是可以理解并加以判斷的。
3-4歲的兒童已能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并能做出一些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為。比如說“誰誰是好人”、“誰誰是壞人”,“不打架是好孩子......打人是壞孩子”,“愛清潔、有禮貌是好孩子”,他們能夠按這個道德規(guī)范去做,但持續(xù)性不長。當老師說“上課吵鬧是壞孩子”時,他能靜坐一會兒,但不久又會吵鬧起來。
兒童理解的“好”與“壞”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情緒性,只要大人說是好的,他自己也感興趣的,就認為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他理解的好與壞,是要有具體的對象.比如看電影時,老師告訴他“胡漢三是壞人”、“潘冬子是好人”,要是再問他:“春芽子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完全可能答不上來。因為他對“好”與“壞”的理解此時還十分空洞和模糊。如果我們對孩子講“某位解放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斗中立了功,成了英雄”,然后又問他:“解放軍戰(zhàn)士復員回家種地去了,他還是不是英雄”孩子的回答是:“那就不是英雄了。”可見兒童對“好、壞”這一道德概念的認識并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
我們可以通過詩歌、兒歌、音樂、圖畫等形式來逐步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觀念,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并理解“好”與“壞”,真正分清“好”與“壞”,并能用這些道德準則去指導自己以后的日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