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或許有過這種不很愉快的體驗:想讓孩子干什么,孩子偏偏不去做,甚至故意唱“反調(diào)”。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叫勁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昔日那個乖巧、聽話、可愛的小小孩兒 ,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成了小小行動家。一方面家長為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為面對這“半大不小”的“小大人”,如何尋找到一個“教養(yǎng)平衡點”感到苦惱。面對“長大”的孩子,常聽到家長發(fā)出“哎呀,盼著孩子長大,可是長大了就學會氣人了”的抱怨和“孩子沒有小的時候可愛”的感慨!
造成家長與孩子叫勁的原因很多,成人不能尊重、理解孩子,甚至將孩子的年齡特點當做缺點,是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叫勁的原因之一。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特點,而我們成人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也忘記了我們童年時代的所思所想,不經(jīng)意間,往往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和標準去衡量、看待兒童。而由此,“教育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不尊重孩子→孩子情緒不良→有意做出不良行為(進行挑釁或報復)→進一步不尊重孩子(懲罰)→孩子做出更加不良的行為。”(見《如何避免與孩子叫勁的尷尬局面》)
其實,由于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幼兒會出現(xiàn)逆反心理:兩三歲的孩子學會說不,四五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五六歲的孩子會用反問與質(zhì)問來和我們“理論”……這些表現(xiàn)恰恰說明兒童心理發(fā)展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決策能力。
孩子思維敏捷,語言犀利,不喜歡做的事,會用富有邏輯性的語言回應、反駁,家長朋友被自己稱之為“升級版”的孩子堵得啞口無言,難免起急、冒火,但您有沒有想到,這恰恰說明孩子在長大呀!能抓住對方的“把柄”,機智地反駁,說明孩子的思維水平、語言水平又上了一個臺階。更何況我們大人也有許多言行不一致的地方,有不守承諾的時候,怎么能怪孩子們抓住“把柄”還擊呢。如果我們做家長的都能以這樣的心態(tài)或這樣的眼光去看待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多一些反思和調(diào)整,或許,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的一些沖突與問題會峰回路轉(zhuǎn),我們與孩子之間會少一些不必要的頂撞,而多幾分理解甚至是欣賞。
一位家長曾經(jīng)氣憤地談及她6歲的女兒如何不聽話。在報興趣班之前,父母給孩子講了學鋼琴、學畫畫的好處,報名那天早晨又一再叮囑孩子,可是孩子仍然自作主張,報了其他興趣班。晚上家長質(zhì)問孩子為什么不聽話,孩子卻不以為然。于是家長得出結(jié)論——女兒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試想,在給孩子提建議之前,又有多少家長問過孩子的想法呢?我們在決定孩子的一些事情時,總認為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不予重視,替他做決定。其實,社會環(huán)境在迅速變化并日趨多元化,孩子有時吸收的信息比父母更快、更廣。父母們有必要試著聽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機會做他想做的事,以寬容的心來尊重孩子的想法。
為了避免生活中的瑣事引發(fā)親子沖突,我們給您提供以下的建議。
一是注意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孩子其理解能力、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應隨之調(diào)整。根據(jù)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1~3歲的孩子正處于自主性建立的階段,父母應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與獨立,尤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為主,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因受挫而懷疑自己的能力。3~6歲孩子處于樹立進取心階段,父母可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