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長大些,“輕聲輕語”變成很費唇舌的一件事,因為每件事都必須跟他分析前因后果、跟他“講道理”。世間有些事,不是小手抓起來啪啪兩聲就罷了。
尤其在他三歲以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聲調愈來愈高亢,情緒愈來愈壓抑。如果想要考驗一個人的修養(yǎng),就讓他去帶孩子吧!
有一回晚飯,他不但表明“不吃”,還堅持要把飯廳的一個長條形美其名“情人椅”的兩人座椅轉九十度的彎,恰好堵住廚房到飯廳的通道。我下班回來已經(jīng)疲憊不堪,弄好飯菜,孩子不吃,而且餐椅移了位硬是不讓我復原,不禁怒從中來。結果當然是大人叫、小孩鬧!
第二天我EMAIL給在德國的大哥報告我和小孩兩人差點大打出手──當然是我出手。大哥回給我的EMAIL說他“不禁覺得好笑與好奇,我的印象及記憶里實在搜尋不出你‘發(fā)脾氣’的模樣,那想必很有趣!你何不問問他為什么要將餐椅轉九十度?如果廚房的門被擋住了,那怎么進出?你聽聽他如何回答,說不定會聽到一些你怎么想也想不出來的理由,有些理由會讓你啼笑皆非,可是對小朋友而言,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做這一件事情的‘真正’動機了。接下來你就得和他討論這么做所帶來的種種利弊得失,每一句話都要訴之于理,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口服心服。這種以講理為基礎的對話方式若養(yǎng)成習慣,你將會發(fā)現(xiàn)其實大人也經(jīng)常不講理,只是不自覺罷了,一旦讓小朋友糾正出來,將會發(fā)現(xiàn)這‘直言’的可貴,這不見得能透過自我反省而獲得!薄
大哥問我,如果你遇到不講理的人,你可以把他打一頓嗎?你不會這樣做,那么為什么小孩就比較好欺負呢?
這些話使我思索良久,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啊!
好長一段時間,我疲于奔命于他的“為什么”。為什么糧倉著火了他們要灑水?水可以滅火。為什么水可以滅火?因為、因為……天啊!為什么?媽媽下次示范給你看好不好?為什么馬小妹要把蜂蜜罐子套在野狼的嘴上?這樣野狼就不能張開嘴、就沒辦法咬她了。為什么野狼要咬她?因為它肚子餓!為什么肚子餓就要咬她?因為野狼是兇猛動物!
在餐廳里,父子倆為了他堅持也要一雙筷子而爭執(zhí)起來,他根本還不會用筷子。給他吧!我倒要看看他要筷子做什么!盀槭裁茨阋芽曜臃旁谒锬?”“我在做圣代!”“為什么做圣代要插兩根筷子?”“那是餅干!”
為什么你還不吃飯?為什么你這么冷還不肯穿襪襪?為什么你不玩你的小電子琴?我又能輕聲細語了,但是他開始覺得我很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