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有耐性,是其人生和事業(yè)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個人沒有耐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目前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出現(xiàn)一種趨向,既不會忍耐又不會克制自己。比如說,只要對自己有利就不顧是非盲目行動,不會謙讓,沒有耐心,念不完一本書,在家里待不住,干什么事情都要讓家長幫忙,喜歡玩有刺激性的電腦游戲,脾氣暴躁,稍一批評就張口頂撞,甚至離家出走,所以,培養(yǎng)人的耐性,必須從小抓起,讓他們從小就習慣于需求的延遲滿足。寶寶年齡小,可不是他要什么就必須得到什么的理由。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里就先發(fā)慌,習慣于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么沖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并且,因了心中的向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獲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愛心“毒藥”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yǎng)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jié)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于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現(xiàn)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nèi)諠u鼓起來的腰包,快節(jié)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愿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yīng)、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么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guān)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調(diào)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于一種對峙狀態(tài),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郁、偏執(zhí)、狂躁等。
延遲滿足培養(yǎng)好性格
表面看來,讓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遲一個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電動小火車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卻和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大事直接掛鉤。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quán)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并能有意識地調(diào)節(jié)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夢夢就是會掂量輕重的孩子,她憑自己一會兒的等待,多得到一張小貼片,而這種品質(zhì)如果能延續(xù)到上學或工作以后,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獲得更多的“財富”。
拖延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