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也不能因噎廢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應該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其實,這就是教子的契機,只要把握好“度”,方式方法得當,不僅會避免不利,還能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fā)展。
為此,應該培養(yǎng)孩子有以下的意識和習慣:
對很親近的人可以接受,而對陌生人一定不能接受;
可以接受的要向人表示感謝,不可以接受就好好謝絕;
不應該去向別人要吃的,更不能去騙吃的;
自己若是想要,應告訴父母,征求父母的意見等。
為此,提供一些教育策略建議:
以事以情感動孩子。給孩子講講接受陌生人東西很危險的事件或故事,將道理融于生動的情景中,講完了再討論一下。符合孩子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孩子會印象深刻,樂于接受;
輕松愉快地談話:“假如……。”父母假設一個情景,讓孩子來判斷或出個主意,如:“假如隔壁張阿姨是新搬來的,她給你好吃的,能要嗎?該怎么辦呢?”“假如媽媽的好朋友劉姨給你糖葫蘆,能要嗎?該怎么辦呢?”“假如你看見樓下的小寶在吃好吃的,你特別想吃,能去要嗎?該怎么辦呢?”……為調(diào)動積極性,可以進行有獎回答,答得好可得獎,談話就更有樂趣了。
用正、負反饋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強化或弱化。每次孩子行為得當,就即時給予肯定的反饋,除了采取精神的肯定外,也可以適當讓孩子得到物質(zhì)的滿足,例如,孩子有禮貌地拒絕了不熟悉人的饋贈,除口頭肯定外,可以問孩子是不是喜歡,若孩子喜歡又有可能,應盡量滿足孩子。如果孩子的行為不得當,也要適時給予否定的反饋,不是強制,而是讓孩子感受父母的不滿意,而且知道父母為什么不滿意。當然,否定不一定能馬上有效,也不應該強求立桿見影,要積極引導和積極等待,只要持續(xù)調(diào)教,就會“功到自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