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會談室內的溫度已上升到了攝氏33度,一位滿頭大汗的母親牽著5歲的女兒闖了進來。聽說省會的兒童心理學家來小城義診,這對母女一大早就等候在排成長龍的隊伍里,好不容易才輪到。
“嗨!你好!蔽页俏欢阍趮寢屔砗蟮哪懬有∨⑽⑿Φ卮蛘泻!
“快喊伯伯,快喊!”母親迫不及待地催促著女兒,可小女孩抿著嘴唇,一言不發(fā)!
“你看。她就是這樣,要她說話時她不吭聲,不要她發(fā)言時滿口臟話。”
孩子走到一邊徑自去玩耍了,或許她聽到這樣的評價與批評話太多了,都麻木了;也可能是幼兒心靈里體驗到某種不快、不希望在陌生人面前談自己。
這位母親后來告訴我:孩子3歲時摔了一跤,后腦勺碰在地面上,自此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眠不安,半夜突然驚醒,嘴里罵“老師臭”,每次吃飯都要人訓斥才勉強吃一點。更集結人擔心的是,學習沒有長進,反而退步,原來可以畫直線,現在經過一周的美術班訓練,竟連直線也畫不了!到幼兒園接她時,發(fā)現老師把她一個人安排在墻角玩耍。
與這位母親交談時,我看見孩子在玩具樓梯那兒上上下下,一直忙得滿頭大汗;后來又哼著有節(jié)奏的曲調,跳起了新疆舞;再后來就是安靜地伏在桌旁拿起筆,在一張紙上涂著什么。我猛然發(fā)現,那張紙上展現出一幅美麗的圖案:火辣辣的太陽掛著微笑懸在當空,筆直筆直的白楊樹佇立在馬路的兩側,一位可愛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路中央。她告訴我,高的那棵樹是爸爸,胖的那棵樹是媽媽!
此刻,我似乎明白了孩子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孩子能夠熟練地上下樓梯和跳舞,說明其動作發(fā)展并未受后腦勺經歷碰撞的影響;孩子畫的白楊樹干那樣筆直,反映出孩子“學有長進”;孩子夜半驚醒罵老師臭,表達了心中對老師冷落自己的忿忿不平的情緒;孩子在會談開始時的一言不發(fā),是因為母親用不良的暗示堵上了她的嘴----“要她說話時她不吭聲!”
這是兒童心理咨詢診中的一個典型案例。為什么活潑可愛的孩子在某些父母心中成了“問題兒童”呢?看來,很有必要與廣大父母來討論孩子的心理健康標準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健康標準的討論一直是心理學、教育學界的熱門話題。一位精神病學家曾說:“心理健康的人除了自己外,至少要愛一個人!边@話不無道理!
只愛自己,不愛別人的人,不健康;不愛別人,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更不健康。有人說,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行為表現符合其年齡特征,心理機能內外平衡,有創(chuàng)造力……這樣的標準近乎完美、世上有幾人能達到?
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針對“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孩子成長問題,許多父母束手無策,他們曾經在書刊上抄錄過不少心理健康標準,對著自己孩子的表現一條一條對照,如“智力正常、意志健全、行動協(xié)調、性格開朗、自我意識好、人際交往和諧……”這些抽象的標準使父母抓不住要領。不少家長習慣用“臨床”的視角給孩子的問題貼標題:孩子頑皮好動----是否“多動”?孩子沉默寡言----是否“緘默”?孩子不望媽媽眼睛----是否“孤獨”?孩子吮吸姆指----是否有“戀母情結”?調查發(fā)現,愈是知識型的家庭,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愈“多”,而普通勞動型的家庭,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