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明從幼兒園回家,一臉的不高興:“今天老師本來說要帶我們出去,又說陰天怕下雨就不去了。真沒意思,煩死啦!”
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數(shù)家長的反應(yīng)無非是:“這點事有什么好煩的?今天不去以后再去嘛!”但這樣做的后果可能是孩子跟你較上勁:你叫他吃飯,他口味不佳;你叫他睡覺,他拖拖沓沓……原因都是他認為你根本不關(guān)心他的感受,沒有認同他的情緒,沒有理解他。你的不認同讓他心理上產(chǎn)生了不服氣感,往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孩子都會被這種心理不平衡的負面情緒所左右,并持續(xù)地影響他的其他活動。
昊明的媽媽就聰明多了。她拍著昊明的小腦瓜,溫柔地回應(yīng)他說:“哦,原來你今天沒能出去玩,確實挺可惜的。不過沒關(guān)系,天氣好了老師還會再帶你們出去的,只不過遲兩天而已。別再想這件事了,我們一起做游戲好嗎?”媽媽的一番話讓昊明陰沉的臉色和緩下來,他的心情很快平靜了,開始愉快地做游戲,愉快地吃飯,并帶著這份好心情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是人的一種重要的能力。但是幼兒情緒控制能力通常較差,常會為一點小事而耿耿于懷,在這個時候,識別并認同孩子的情緒,再加以引導(dǎo),是讓孩子獲得一份好心情的基本途徑。
認同,即全盤接受對方,這在心理學(xué)上稱為“容忍”。心理醫(yī)生通常就是先通過“容忍”對方來表明自己尊重對方,使對方的自尊心得到保護,并產(chǎn)生安全感。等到對方打開原先緊閉著的心扉,以從容的心態(tài)接受談話時,離被說服就相差不遠了。
但是如果這個頭沒有開好,可能事倍功半。比如家長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往往會用“可是”來替自己做辯解:“可是誰誰也這么做來著。”“可是你預(yù)先沒有講清楚!焙⒆右坏┫日f出了“可是”二字,往往用十頭牛也拉不回來。所以,如果你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用“確實如此”來表示容忍,才有可能攻破孩子的心理堡壘,這是你的教化能生效的第一步。這之后,再以“不過”、“但是”去促使孩子反省,他會更容易聽得進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