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祖輩在生活習慣、教育觀念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孩子教養(yǎng)問題上很容易產生矛盾。矛盾雖然不大,一般集中在吃飯、睡覺、活動等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上,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就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下面的經驗對處理這些矛盾也許有所幫助。
1、溝通。這是最重要的一條。輕松愉快地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還可以舉出實例來證明。由于兩代人的生活經驗、年齡、知識水平存在差異,對事情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通過溝通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年輕的爸爸媽媽不能忽視這一點,否則只能加深矛盾。
2、引經據典。要充分發(fā)揮書的重要作用,F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兒童教養(yǎng)方面的書籍,其中不乏優(yōu)秀之作。媽媽可以挑選一些適當的,平時自己讀一讀,會很有啟發(fā)。同時要把這些書放在顯眼的位置,讓奶奶或姥姥看到,或者直接推薦這些書,讓她們也翻一翻。一般來講,“書上說的”很有權威,特別是對老年人。如有必要,可以介紹書或文章的作者,是某知名教授、專家等等,以加強權威性,這比自己說要有用的多。
3、引用別人的經驗。人一般都有從眾心理,大多數人的做法往往被認同,少數的另類的行為經常被排斥。所以,如果說某某家的孩子就是這樣的,特別是熟悉的人,說服力很強。
4、自己實際去做。身教重于言教,有機會就讓實際行動說話。例如,在孩子學習自己吃飯的問題上,媽媽和奶奶有很大分歧。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媽媽提出讓孩子學習自己吃飯,奶奶立刻表示反對,認為孩子太小,不到時候,會把飯弄撒了,并且說某某都三歲了還不會吃飯呢。爭論了半天沒有結果,結果奶奶管孩子吃飯的時候就喂,媽媽管孩子吃飯的時候就讓孩子自己吃。孩子過了一歲,有自由活動的需要,對吃飯非常感興趣,所以自己吃的時候很安靜;而在喂飯的時候則一會要玩具,一會要勺子,鬧得雞犬不寧。鑒于這種情況,奶奶也逐漸地讓孩子自己吃幾口。奶奶回老家一段的時間,媽媽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奶奶回來看到孩子能自己吃飯了,什么也沒說。以后,她也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兩代人有差異,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心情一樣,都為了孩子好。老年人有許多優(yōu)點是年輕人所不能比的,例如耐心、經驗等等。攜起手來,揚長補短,互通有無,更能養(yǎng)育好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