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愁、憂慮好像是父母們的流行病。關心孩子是對的,憂慮就不好了,因為憂慮的心理往往使你不能準確地判斷現(xiàn)實……
我從前的一位學生來學校找我談心,說她的孩子正大踏步地后退,眼看就要考高中了,她為此十分焦急。
她的兒子從小就聰明得很,出生四十多天就會笑。四個月就能發(fā)出“哦,哦”的聲音與大人交流。而且,這種交流聽起來不像一般的交流,就像干部們當眾講演的聲調(diào)。一家人都認為生了個天才,因此她和她先生就買了培養(yǎng)神童的叢書,照著天才的目標培養(yǎng)。孩子小時候非常乖,父母要求到哪一步,他就會做到哪一步。但是,從初二的那一年就變了,孩子學習成績滑坡,不聽大人的話,甚至露出輕蔑的神色。“而且,”她壓低聲兒說,“還交了一個女朋友。”
“你們與他談過心么?”我問。
“談過,”她說,“我和他爸爸經(jīng)常告誡他,眼看就要考高中了,一定要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學習;要分析自己退步的原因,改邪歸正,盡快趕上去。但是,任你怎么說都不管用。真把人愁死了!”
我說:“先別愁。如果你不能改變孩子,首先改變你自己。”
我的學生突然瞪大了雙眼,她實在不能明白我怎么突然轉(zhuǎn)換了“改變”的對象。
我說:“發(fā)愁、憂慮好像是父母們的流行病。我常常聽到父母們聚在一起討論孩子,學習好的擔心考不上重點大學,學習成績次一等的,又擔心達不了線。每個人每天花費大量的精力擔憂未來。但憂慮能改變現(xiàn)狀嗎?根本不能!”
“可是,孩子的成長牽著我的心啊。”我的學生說。
“是啊。古往今來,我們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都表示認同。”我說,“其實,我們的社會往往在鼓勵這種憂慮的心理,仿佛是用憂慮來證明自己的關心,用憂慮來證明自己的感情。事實上,憂慮和關心不應該混為一談。憂慮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關心是一種情感狀態(tài)。關心是對的,憂慮就不好了。因為憂慮的心理很可能使你不能準確地判斷現(xiàn)實,反而擴大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那么,你的孩子學習成績現(xiàn)在是班內(nèi)倒數(shù)第幾名呢?”
她說:“還沒有嚴重到倒數(shù)第幾名的程度。以前是班上前幾名,這幾次考試就排到十幾名了。我是怕他滑下來。”
我當即批評她道:“你看看,你怎么可以讓孩子尋找‘退步原因’呢?這不是夸大了問題的嚴重性么?你應該說‘這幾次考得不理想,找找原因。’而不應該給他定位到‘退步’!勝敗乃兵家常事,你當學生時難道能回回奪冠么?我們應該給孩子加油鼓勁,而不是泄氣!”
“可是,在此之前他一直考得挺好。”我的學生還有點兒不服氣。
“考得好應該祝賀孩子,但父母親不能盲目樂觀?己酶鼞摲治鲈颉”我耐心地開導她,“就比如你的孩子,在他小時候,你們曾按照神童的標準訓練他,要求他,打好了入學基礎。那么,上學后他與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孩子競賽,起點就不同,他當然容易成為優(yōu)勝者。優(yōu)勝又激活了他內(nèi)心的自我激勵機制,他就有可能把這種狀態(tài)延續(xù)到小學、初中……”
聽到這里,我的學生頻頻點頭。
&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