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母親回來時,雖然想靠近母親,卻不允許母親走近自己,對于陌生人更加戒備,緊張。
20%左右:回避型依戀
當母親離開時很少有焦慮表現或抗拒行為,當母親返回時也會很漠然。但是,對于陌生人卻比較友善。
5%左右:組織混亂型依戀
在母親離開時非常壓抑,幾乎不表現出任何情緒,當母親返回時,對于是否接近母親很矛盾,有時會在母親接近自己時突然跑開。
影響寶寶建立安全依戀的原因
還有研究表明,母親或撫養(yǎng)者的撫養(yǎng)質量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建立安全型依戀,而嬰兒的氣質類型則影響孩子建立哪一類不安全型依戀,膽大的孩子形成抗拒型依戀,膽怯的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戀。
敏感的母親或撫養(yǎng)者總能根據孩子的氣質了解孩子發(fā)出的信息,及時做出正確反應,因此,培養(yǎng)母親或撫養(yǎng)者的敏感性對于建立孩子的安全型依戀最為重要。
孩子不親你——因為你的態(tài)度
媽媽的表現:對孩子忽冷忽熱,很多時候不負責任。
導致的結果:嬰兒往往會采取極端方式(糾纏、哭鬧)來獲得關心照顧,有時會表現出憤怒和怨恨,容易形成抗拒型依戀。
媽媽的表現: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的信號不敏感,反應不積極,對孩子缺乏興趣,以自我為中心。
導致的結果:容易使孩子產生回避型依戀。
媽媽的表現:母親或其他撫養(yǎng)者常常對孩子比較忽視,或有過軀體虐待。
導致的結果:使孩子心里產生矛盾沖突比較多,想親近又害怕,不知道母親何時會對自己好,何時會忽視自己。這類孩子容易形成組織混亂型依戀。
讓寶寶親近你,父母要做的:
3歲以前是關鍵
對于寶寶來講,3歲之前是和父母建立依戀關系的關鍵時期。因為,3歲之前,寶寶已經在和父母或其他撫養(yǎng)者的交流互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內部工作模式,已經知道怎么做可以回避痛苦,可以獲得愛撫。
人們經常認為孩子3歲之前沒有記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孩子雖然長大以后不能清晰地回憶起3歲之前的經歷,但是,照顧者對待寶寶的態(tài)度以及經歷的特殊事件會以隱性記憶貯存在寶寶的腦海中。誰帶大的孩子親誰,就是這個道理。
發(fā)展心理學家的5個建議:
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起穩(wěn)定、一致的合作關系。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發(fā)出的各種信號(包括言語和非言語信息)能夠及時感應并準確做出回應,不因為孩子淘氣或做錯事情而喜怒無常,并始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總會在他需要的時候出現。
父母要和寶寶經常進行反射性對話。用他能懂的語言耐心解釋他那沒完沒了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形成對他人和對自己的看法。這對他與他人交往十分重要。
父母要主動和孩子修繕關系。偶爾的情緒失控,或誤解孩子是難免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在事后進行精心修繕。讓孩子認識到生活中會有各種誤解,父母也可能出錯,但父母無論怎樣生氣都是愛孩子的。千萬不要讓恐懼和害怕的陰影在孩子與父母的交往中成為障礙。
父母要保持一致性的敘述。在平常和孩子的交流中,父母應該盡可能讓孩子看到、聽到、感受到一致性的事,形成對自己、家人或世界相對穩(wěn)定的評價。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發(fā)生爭執(zhí)、或說話前后不一致,讓孩子無所適從,對孩子建立安全依戀會構成障礙。
父母要和孩子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父母要關注孩子每天積極的變化,及時表達對他的肯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