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出生下來,面對復雜的世界,他們的頭腦象一張白紙,需要他去認識,去辨別,去學會遵守制度或規(guī)矩,融入到社會中。這些就要靠我們成人去引導,去教育。掌握立足于社會的本領,使他們的行為更加規(guī)范,更加符合社會公德。允許孩子思維離譜,滿足好奇心讓孩子勇于探索,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自由”和“限制”是相對的,限制是為了更大的自由,自由沒有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認為給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懂得遵守規(guī)章制度這才是給予孩子的最大的自由。
6歲以前應該是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性格的關鍵時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階段。
3、應試教育制度,束縛了孩子和父母的手腳,使得孩子不能展現(xiàn)多元化智能!
我國的應試教育制度是側重語言智能和數(shù)學邏輯智能。雖然教育部門一直致力于改進,但是收效不明顯。再加上中國人口眾多,就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這個局面目前不可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也就使得父母很早就關注孩子的語文和數(shù)學的學習。即使有的孩子學習音樂,繪畫,也是為了考學“加分”,將來有個格外照顧。因此,就出現(xiàn)不顧孩子的身心,不顧孩子的興趣,從嬰幼兒起就開始大量認字,計算數(shù)學題。走上了強化左腦的道路!
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認為衡量孩子聰明否,就是看孩子的智商的高低。這些簡單的數(shù)字,就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功課不好,老師也愿意讓父母給孩子測測智商,好象孩子智商低,就與他教學沒有關系了。有的父母也愿意給孩子測智商,其實智商的測定是有局限性的,它也是注重語言智能和數(shù)學邏輯智能,而且受環(huán)境,孩子的情緒的影響。智商實際上是不能反映孩子真正的智力水平!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說明人有多種智能: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空間和視覺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nèi)省智能等。同時說明每個人都有這幾種智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組合,每種智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不同的關鍵期。例如:數(shù)學人才一般在40歲以前出成績;音樂人才可以從3歲開始培養(yǎng),象莫札特5歲作曲就出了名;運動員也必須在14,15歲以后才能出成績。
因此,每個孩子都有弱項和強項。以往的教育采取的是“補弱項”,因而造成孩子越補越糟糕,失去了學習興趣,強項也被廢棄了。沒有了學習的動力,造成了自暴自棄,厭棄學業(yè)。目前也有的早教工作者認為,就應該“發(fā)揚強項”,舍棄弱項,讓孩子自由發(fā)展,讓他們在他們擅長的領域里盡顯其才,認為補弱項是浪費時間、無聊的事。這個見解恐怕父母和教育機構都不認可。
我認為,對于每個孩子某項智能表現(xiàn)的突出,就應該鼓勵和發(fā)揚他的強項,讓他為自己的強項感到自豪,樹立信心,敢于面對自己的弱項,以強帶弱。這樣強項更強,弱項也不落后。這樣的教育思想就能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成功!
作為合格的父母就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智能,采取不同的策略,盡管有的孩子這種智能當時還沒有顯現(xiàn)出來(潛能),這就需要我們的父母耐心的觀察孩子,以平常的心態(tài)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某種智能的苗頭,就要愛護它,鼓勵它,引導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許孩子去發(fā)展它,說不定一棵耀眼的明星就在你的身邊升起!
4、早期教育的商業(yè)化,使得個別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了違背大腦發(fā)育的自然規(guī)律,混淆了父母的認識,走進了教育的誤區(qū)。
早期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因為它是造就人才,托起明天太陽的一個陽光事業(yè)。因為我國執(zhí)行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shù)家庭是獨生子女,教育機會是一次性的,孩子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因此父母的教育經(jīng)驗往往是間接的。他們迫切希望有人指導他們,因此,一些親子樂園,母嬰學習機構紛紛成立。個別的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驅使下,抱著各種目的,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觀念,提出了一些違背大腦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