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是怎樣度過他們的童年的呢?
有人說他們幸福,也有人說他們不幸,還有人深深地為他們感到擔憂。
早期教育,使他們的童年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也背負了更重的責任。
和我們相比,他們的童年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呢?
讓我們和教育專家一起,來關(guān)注孩子們的童年。
關(guān)注:我們的孩子在體驗什么?
童年現(xiàn)實之1
圖書、光盤、電子游戲、互聯(lián)網(wǎng)……今天,孩子更多地從這里認識世界。孩子可能知道蚯蚓到底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但是,卻難得有機會親眼看一看真的蚯蚓,更難有機會親手玩一玩蚯蚓。孩子的視野是更寬了,還是更窄了?
侯明:現(xiàn)在,孩子的好多經(jīng)驗是從電視、電腦這些媒體上獲得的,他親身體驗的過程越來越少了。怎么能夠把這些孩子拉回到生活中來?這可能會對以后的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社會進步給我們的教育的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很多東西都電子化了,這樣,很多好的品質(zhì),比如自信、自制能力的體驗過程就中斷了。
鄭鋼:體驗是不是少了很難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整個環(huán)境變了。過去環(huán)境中的一些東西沒有了,比如現(xiàn)在的孩子就沒有了爬樹的機會。如果比較城里的孩子和農(nóng)村的孩子,也許有人會說城市孩子體驗得多,他們有更多機會看電視、上網(wǎng),玩具和書也更多,更有機會學這學那。但是,城市的孩子也會有許多不會的東西。比如,我在微山湖搞調(diào)查的時候看到,那里的孩子三四歲就能從風中知道會不會下雨。
侯明:城市里的孩子見識廣,他的享受的體驗更多:吃得好,玩的多,更多的是看,所以他知道的東西會多。而農(nóng)村孩子更多的是一種生存的體驗,他要解決很多實際的生存問題。
鄭鋼:孩子的體驗和他的生活條件很有關(guān)系。我們要考慮的是,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一個屬于未來的孩子,他需要有怎樣的體驗?大家都希望他適應得更好一點,生存的能力更強一點,為將來的準備更充分一點。這其實是教育者和父母最根本的出發(fā)點。
童年現(xiàn)實之2
唐詩宋詞、雙語、學琴……占據(jù)了不少孩子生活的絕大部分。今天,提起早教,我們想起的大多是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孩子會認字和寫字、會背詩詞、會彈琴、會算術(shù),才算進行了早期教育。這些就是早教的全部,或者主要的內(nèi)容嗎?
黃鶴:說教是教育的異化,體驗才是教育的本真。我們不妨把孩子的體驗稱為孩子的“生活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歷”實際上就是他發(fā)展的歷程。
徐芬:現(xiàn)在很多中國人都重視0-3歲的教育,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很多搞早期教育的人并不懂得早期教育的內(nèi)涵是什么,F(xiàn)在的早期教育越來越變成一種學習技術(shù)的教育,比如背唐詩、學漢字。孩子很小就學會幾千個漢字成了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去過美國。我覺得,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