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
幼兒園午睡的時間快到了,晶晶的午飯還沒吃完,阿姨要開始給小朋友鋪床了。平時阿姨鋪床都有值日生幫忙,今天是晶晶做值日生,可他因嘴里的蛆牙痛,飯吃不快,見他還沒吃完,張老師就另外請了一位小朋友去幫阿姨的忙。晶晶一見急了,想趕快吃完可以去做值日生,無奈蛆牙痛得咬不快,急得晶晶眼淚都流出來了。眼看床都鋪好了,可晶晶的飯還沒吃完,氣得他把剩下的飯和湯狠狠地摔進了盛碗的大籮筐里,湯漏了一地。張老師一見這情景,氣直往上冒,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批評了晶晶:“飯吃得這么慢,還亂發(fā)脾氣,摔碗,把湯灑一地。”晶晶委屈得“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嘴里不停的喊著:“今天是我值日!”
個案分析:
發(fā)脾氣是一種情感渲泄,兒童發(fā)脾氣,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F(xiàn)象,幼兒期是情感發(fā)展的敏感時期,這時期的幼兒情感最容易沖動、爆發(fā)、變化快,不容易控制。作為老師,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應將幼兒正常的情感宣泄和有意使壞,任性區(qū)別開來,要給幼兒宣泄的機會。當幼兒在情感宣泄時,老師、家長也不要驚慌失措,或努火萬丈,更不能“火上添油”,而應該冷靜對待。幼兒的情感宣泄,就像六月里的雷陣雨,一陣狂泄之后,就會云開日出,經(jīng)過一陣宣泄、撒潑,幼兒緊張、焦慮、不平的心理,就會逐漸得到緩解,重又趨于平衡,恢復到正常的狀態(tài)。等幼兒冷靜下來,老師再找幼兒談心,了解發(fā)脾氣的原因,并對幼兒宣泄行為進行必要的引導,教會他們用恰當?shù)姆椒▉硇埂?
方法:
對待幼兒的發(fā)脾氣,老師、家長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功夫全在平時。
其一,要養(yǎng)成民主、平等的風氣,建立互尊互信的關(guān)系。教會幼兒遇到事情采用協(xié)商、說道理的方法來解決,不需要發(fā)脾氣。
其二,對幼兒的發(fā)脾氣既不能粗暴的壓制,也不能無原則的遷就,以免幼兒形成不正確地自我認識和自我判斷。
其三,教師、家長希望幼兒不要亂發(fā)脾氣,首先自己要做到不亂發(fā)脾氣,同時,對幼兒提出的合理要求,要盡量給予滿足。相信幼兒在一次次發(fā)脾氣的挫折中,逐步地學會一些策略和方法,來正確表示其內(nèi)心的消極情感,以減少在宣泄情感時的破壞行為,形成良好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