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早教是什么?
在好好出生時,由于我的主觀而自認科學且為孩子負責的一個養(yǎng)育方法的選擇,帶來了10年后的今天的這個深深的遺憾。
是的,我們有缺失,這個缺失會造成我對早教的具有獨特性的一個答案。
如果,你現(xiàn)在問我:早教是什么?
我會說:“是母親的一個深深的、充滿愛意的、把孩子完全包圍住的擁抱!”
我的感悟
抱,就是那種新生兒期、小嬰兒期有“特權”得到的,出于特別生理心理狀態(tài)的需要,爸爸媽媽會那樣抱在懷里、捧在手上,嘴巴里也像孩子般“啊、啊、吧、吧”或者“噢噢~”的最最常見的“抱抱”。
我和好好的成長日記里,記錄著他是一個非常非常乖的、愛笑的孩子,每天睡睡、吃吃、笑笑。
我還記著其他媽媽很羨慕我,不用像他們那樣整天把寶寶抱在手上,人好累。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我非常自信的認為,我們抱得并不少:喂奶時總是抱的;換尿褲前后也要抱抱的;每天爸爸回來也要抱他玩的;五六個月的時候,早晨他會差不多和我們同時醒來一下,也是要抱的;他有任何需要時,也要抱的。
但是,這些不夠。因為,我們冷靜而理智地按照我們對科學育兒的理解愛他,不夠“寵”他。
事實上,我一直還非常自信的認為,我們的擁抱很多的:開心了,互相熱情擁抱;每天放學,他出門都要和我開心擁抱;早晨送他,他還會讓老師、同學大跌眼鏡的吻我、輕輕抱一下、道別;傷心了,也還會鉆進媽媽的懷里。
但是,這些,是我們傳達愛或其他情感的一種習慣方式;是我們遵循的一種禮節(jié)。這些,都不再是人剛出生時所需要的、父母用一種對脆弱小生命的呵護、本能所施與的“抱抱”了。
幾點補充:
。保⒉皇呛⒆映砷L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都可以歸納到心理因素去,也沒有必要去這樣做;一把鎖自有一把可以打開它的鑰匙,心理學不是萬能鑰匙;
2.我特別想說的就是,如果10年前我非常自信的教養(yǎng)方式的選擇會在10年后顯示出它的功效,那么,今天,就我個體而言,我對好好,并不會就縮手縮腳,只是我會更多考慮學習技能、發(fā)展能力以外其他的因素。我也會更多去關注其他家庭的案例,體會他們的觀點、方法,從點點滴滴中學習,融合到我們的思想中去。
轉述我的朋友的兩句話:
“媽媽的直覺比所謂的科學方法更有效更有人情味,或者說,這種直覺是建立在媽媽日復一日對孩子的充滿愛的觀察了解基礎上。”
“因為我始終認為:家、父母,給孩子的第一要素就是,情感需求的滿足,讓孩子覺得家是一個溫暖的所在,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一個舒舒服服的窩。”
愛自己的孩子吧,在他幼小時,多抱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