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的性別教育
兒童一出生,就會被社會分別貼上男性或女性的標簽,開始其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歷程。父母為孩子取名字時就已男女有別,大部分幼兒的性別教育在學前,甚至一出生就已開始。
2005年底,黑龍江大學社會學系的幾名學生在對哈爾濱市400余名兒童家長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兒童早期家庭教育中內容、教育主體、教育期望和兒童交往等方面存在著較明顯的性別差異,而這種性別差異對兒童未來職業(yè)選擇將有很大影響。
女孩被打上了應該少拋頭露面的傳統(tǒng)烙印。這份調查顯示,家長對女孩在交際方面的控制高于對男孩的控制,很多家長限制女孩的活動空間和交往范圍。被調查者中,59.0%的男孩家長期望孩子獲得博士學歷,31.2%的女孩家長有此期望,對男孩的學歷期望明顯高于女孩。家長對孩子的職業(yè)期望也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希望男孩從事的前5位職業(yè)為:法官律師警察、科學家IT精英、公務員、醫(yī)生、企業(yè)高層管理人才;希望女孩從事的前5位職業(yè)為:醫(yī)生教師、秘書、財務人員、翻譯、公務員。省婦女婚姻家庭研究所所長郭礫認為,家庭教育、學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影響、媒介教育等等,這些正規(guī)、非正規(guī)、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對孩子的性別角色的認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傳統(tǒng)的、刻板的性別教育,客觀上對男女不平等的現(xiàn)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賦予孩子雙性化人格
“男孩不玩洋娃娃、女孩不擺弄足球”可能符合很多人的想法,但玩洋娃娃的男孩或許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玩具設計師,擺弄足球的女孩也許會變?yōu)槿藗儌鞒?ldquo;鏗鏘玫瑰”。省婦女婚姻家庭研究所所長郭礫說,實踐證明,具有雙性化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他們既有勇敢堅強、冒險精神等男性特質,又帶有謹慎細膩、親和力等女性特質,在社會生活中自我概念更為完善,更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因此成功率也較高。
美國心理學家最近對2000余名兒童做了一個調查,過于男性化的男孩和過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體力和性格的發(fā)展一般較為片面,智商、情商均較低。當今美國流行雙性化教育。研究者認為,在教育幼兒時,過于嚴格、絕對的性別定型(即男孩只培養(yǎng)其粗獷、剛強等男性氣質,女孩只培養(yǎng)其溫柔、細致等女性特點),只會限制他們智力、個性健康全面地發(fā)展,進而可能令男孩過于粗獷、勇猛而缺少平和、細膩氣質,無法學會關心體貼他人及擁有細膩的情感世界,女孩過于柔弱、內斂而缺少勇氣、自立精神,缺乏競爭心及剛強的心理素質,最終在社會適應、情緒調控、壓力化解以及處理包括家庭在內的各種人際關系上,都劣于那些“雙性化”的男女。
郭礫說,男性和女性存在的生理差異一般不可改變,但不應因存在生理差異而對男女兩性社會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方向有不同待遇和評價,不能把女性家庭角色延伸到職業(yè)、社會中去。她認為,家長、學校和社會應從幼兒教育開始,努力打破傳統(tǒng)性別刻板印象,幫助幼兒樹立男女兩性平等、互相尊重的思想觀念,從小培養(yǎng)孩子更為健全的雙性化人格,同時具有男女兩性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