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濫有以下危害:(1)損害了心理學的聲譽。將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觀念推廣到社會上,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而許多出版物借心理學之名,行愚民斂財之實,更玷污了科學的神圣。(2)誤導了民眾,貽害無窮。不負責任的出版物多是急就章,編者多半于此并不了然,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那些倉促出爐的訓練方案之類,其質(zhì)量和效果更難以保證,消費者花冤枉錢事小,浪費了精力,貽誤了教育時機卻是大事。(3)情商說所揭示的問題,完全可以用更科學的概念來解釋,用更好的方法來解決。情商說其實只推出了一個概念,一個不成型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是借來的,我們完全可以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既有理論和方法加以闡釋、解決,如"非智因"理論,心理教育,心理輔導等。智商高而成就低未必就是情智差的結(jié)果,其他因素如策略、動機、機遇都很重要。
梅耶等人的研究,本是嚴肅認真的,認真的研究何以變成了偽科學?筆者以為,從心理學者研究的嚴肅課題"情智",到大眾信仰、傳媒吹捧的"情商",是典型的以訛傳訛,其間共被"訛"了三次:一次是D葛爾曼著書介紹梅耶等人的研究成果,為使行文生動有趣,犧牲了一些科學性;第二次是葛氏的著作翻譯成中文出版,又被"犧牲"了一次;第三次則是群眾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它,以至于在大眾眼里,凡不能用智商解釋的東西都可歸罪于情商。在這一連串的誤解和曲解中,科學性越來越低,流行度卻是越來越高了。
情商潮之泛濫,情商"產(chǎn)業(yè)"之繁榮,告訴我們很多東西:首先,社會需要心理學,學者應走出象牙塔,關(guān)心、滿足群眾對心理學的需要,用科學去占據(jù)思想陣地,多做一些科學普及工作;其次,民眾的防偽意識有待加強,對各種媒體的宣傳應敢于批判地對待;同時應認識到,心理學不是烹調(diào)術(shù),幾行字就能解決一個問題,人的心理現(xiàn)象很復雜,略知皮毛就去實踐難免壞事;另外,有人說中國本就是一個人情社會,"關(guān)系"而非"能力"至上,"情商"說正中國人下懷。這話不無道理。但這種人情網(wǎng)既是社會轉(zhuǎn)型的產(chǎn)物,也是社會轉(zhuǎn)型的障礙,隨著社會的進步會逐步淘汰或消減。
來源:《上海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