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寶貝離開媽媽的懷抱,開始邁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的時候,往往也開始學說話了。
有意思的是,在寶寶最先使用的“語言”中,就已有了代表探索和表示新奇的詞。比如,他會指著任何對他說是新奇有趣的東西,急切地發(fā)出嗯嗯啊啊的聲音,這聲音就好比是不久后他將使用的,并且使用頻率頗多的“這是什么?”。是呵,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簡直是太奇妙了,隨時隨地都會有“新大陸”被發(fā)現。他們的小腦袋中當然要充滿一個又一個問號了。隨著寶寶的成長,他們的提問將會更細,常常要刨根問底,不搞清楚誓不罷休。身邊有一個3歲的孩子,當父母的不知要被“逼迫”著學多少東西。
好奇的是成材的原動力。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都同科學家小時候好奇心強有關。水開時,將壺蓋頂起來的現象,引起了童年瓦特的好奇,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機,才有了工業(yè)革命的迅猛進程。
愿意思考、喜歡探索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每個健康的寶寶都會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漸漸地對事物探索的興頭減少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不愛學習,馬馬虎虎,這又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對孩子的提問采用錯誤的方式有關。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務太忙會感到精力疲乏,當孩子不停地向他們問為什么時,就常用不耐煩的口吻對孩子說:“別煩媽媽(爸爸)了,自己玩一會兒。我忙著吶!”孩子的積極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歡提問了。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沒必要告訴他那么多、那么細,告訴他他也不懂。于是,往往三言兩語打發(fā)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態(tài)度支吾過去。孩子雖然尚不懂事,但他們也能從父母的態(tài)度上感覺到媽媽和爸爸對他的作法是否贊同。父母總是敷衍,孩子的熱情自會日減。
也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提問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編一個謊話欺騙孩子。但孩子對于父母的話總是很信服的,他會將答案當成真理。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大腦好比一張潔白的紙,正確的事物會在上面留下畫痕,錯誤的事物也會在上面染上印跡。我們又怎能不留心呢?
所以說,當孩子提問時,我們首先應持鼓勵的態(tài)度,回答時要盡可能地簡明、準確、淺顯易懂。3歲前的寶寶,對事物往往是從具體的、自身的、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給寶寶講清一個問題,回答時就要從這些范圍進行。比如,寶寶看到一塊冰,放在屋里,一會兒沒有了,便會產生疑問。我們不妨給他做一個小試驗:從冰盒中取出一塊冰,在爐上加溫,一會兒,冰化成了水,告訴他,從冷到熱,冰就化了。隨著水溫繼續(xù)升高,一會兒水開了,讓孩子看水蒸汽,再過一會兒,一小塊冰就蒸發(fā)干了,告訴孩子水變成了蒸汽飛跑了。孩子就會明白為什么了。
孩子常常會提問的還有表又沒有腿,它怎么會走呀?于是,有些孩子為了看個究竟,便將表給弄壞了。此時,當父母不可認為孩子是在破壞而打罵斥責他,要讓孩子知道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時,告訴孩子,搞壞東西是不對的。
在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