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對鏡貼花黃",我說成"壯士貼花黃"了;本來是"雙兔傍地走",我說成"雙兔遍地走"了。因為我好久不背了,都忘掉了。我和媽媽她一句我一句、她一句我一句,我就把《木蘭辭》又給背出來了。
2001年12月10日星期一陰雨
紙的論文
今天的研究課,我們班今天只有五個同學交關(guān)于紙的論文。大家都提到歐洲人以前用紙草什么的寫字用。帥老師讓我們念自己的論文,可是陳思奇、曹悅心她們不會念,是爸爸媽媽幫她們寫的。帥老師就讓她們說一說論文,可是她們也不會說。帥老師就嘆了一口氣,說如果這樣,不是成了爸爸媽媽的作業(yè)了?只有我和黃含紫、張程序是自己寫的論文。張程序差一點點就念出來了,我和黃含紫都完全念出來了。
我的論文是這么寫的:
一、紙是怎么來的?
紙是東漢人蔡倫發(fā)明的,蔡倫是個宦官--宦官就是朝廷里面的親戚,和外戚是一樣的官,《上下五千年》里商朝宦官和外戚鬧了一場大火并,加速了商朝的滅亡。
(媽媽說這是漢朝的事兒,但翩翩堅持認為是商朝)
告訴你們紙是怎么做的吧:
紙是用樹皮、舊樹皮網(wǎng)、木材、破布,反正就是那些像垃圾似的東西嘛,先把它們用一根搟面棍,像搗漿糊一樣,攪成膠水似的東西,這東西叫做紙漿。再把紙漿鋪到機器上,進行烘干、壓平,就變成雪白光挺的紙張了。
二、沒有紙以前,人們用什么寫字
我們中國人用青銅大鼎、一塊石頭,還有竹片、木片,把字刻在上面,或者把字用毛筆寫在上面。如沒有毛筆的話,就用松藍這種植物做顏料,把一根木棍用刀削尖,用來寫字。竹片、木片寫了字,就叫木簡、竹簡。
秦始皇日批公文重百斤,因為那時竹簡、木簡都很重,所以就算批了兩章,也得重二十來斤呢!假如像我讀的《上下五千年》,用竹簡寫的話,堆起來就比我們這樓還高咧。
中國人還用絲帛(就是綢布)寫字,富裕人家可以用綢布寫,窮人家只能用竹簡,因為買不起綢布。
歐洲人用紙草(一種植物)寫字。
發(fā)明紙以后,攜帶起來輕便多了,還可以垃圾回收。
三、中國紙的傳播
中國造紙的技術(shù),往東傳到朝鮮,朝鮮又傳到日本;往南傳到越南;往西傳到阿拉伯,然后又傳到歐洲。
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是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火藥,還有指南針。
四、紙的兄弟
紙的兄弟有玻璃紙(就是糖紙)、塑料紙(做馬甲袋的)、粘紙、瓦楞紙(那種有一楞兒一楞兒的硬紙,做包裝盒用的)……
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我比吳之晨好的地方了。吳之晨沒寫論文,我寫了;我和馮軼天還當上課間操的領(lǐng)操員,吳之晨沒當上。
有個好消息,我被選上參加口算比賽了!我們班一共有四個同學參加:吳之晨、錢梨寒、錢晨忻和我。每周的星期五比賽,我們四個人一人參加一次。我們四個人明天要開一個會,決定誰先去、誰后去。在我們四個人里,吳之晨口算速度最快,我第二。
2001年12月12日星期三陰雨
未來的教室
老師讓我們畫"未來的教室"。我就畫了這幅畫,這艘大輪船就是我們將來的教室,我們就一邊航行一邊看大海一邊上課。只有兩門課的,就是語文和常識,其他課都沒有的,像數(shù)學什么的,就在語文課里教一點點就行了。我們靠岸時,就下課到岸上玩一會兒。我們也不放暑假的,就在船上。海里有很多動物,我們直接就可以釣上來吃。我們還用海帶和蝦皮穿起來,做校服,把蝦皮粘起來,把海帶像繩子一樣穿起來。要是餓了,就往身上咬一口就好了。
我本來是想畫一個"巴學園"那樣的教室,建在電車里的,可是太復雜了,畫不下,就畫輪船了。而且輪船教室更好玩。
巴學園的校歌特逗,只有一句"巴學園、巴學園、巴--學園。"我最喜歡最后一句"巴--學園"。我們的學校就可以這樣唱:"華師大附小、華師大附小、華--師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