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期,幼兒園和學校都是以教師和兒童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主軸構成的社會集體,它們的基本功能就是促進兒童素質的發(fā)展,而這一功能最終是由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兒童發(fā)展并不是教師對兒童單項作用的結果,而是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的結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主要關注兒童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兒童對教師教學風格和班級管理風格的適應,而教師對兒童的要求總是整體化一的,無論何時,兒童都要聽教師的話。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逐漸加大了對人際互動、人際關系的研究力度。特別是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注重研究兒童的個體差異成為熱點。兒童氣質研究的新成果,促使教育工作者理解兒童之間的差異,為改善幼兒園、學校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并具有實踐意義。
一、兒童氣質差異的現(xiàn)代研究
現(xiàn)代兒童氣質理論研究突破成人氣質研究的類型,從氣質特質理論出發(fā)來描述兒童的氣質差異。凱根(Kagan,1987)在對氣質特質中抑制—非抑制這一項內容的研究中,[1]把兒童劃分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抑制型兒童的主導特征是拘束克制、謹慎小心和溫和謙讓,行為抑制,經(jīng)常有高度情緒性和低度社交性。非抑制型表現(xiàn)為活潑愉快;無拘無束、精力旺盛、沖動性強。從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進入不熟悉的教室環(huán)境,是一件可以鑒別兒童氣質類型的事情。在一項當兒童21個月時測查其抑制類型,并預測他們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會如何反應的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兒童入園第一天,觀察者在一段自由游戲時間內對兒童進行觀察,那些原來被鑒定為抑制型的兒童在這一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的反應與那些被確定為非抑制型的兒童的反應大不相同。抑制型兒童多半會獨自一個人呆著,看著其他兒童。他們不跟別的兒童玩,不接觸別的兒童,不給同伴提供玩具,更不會大笑。顯然,抑制型和非抑制型的兒童在幼兒園里第一天的反應非常不同。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這種不同會在整個學年里持續(xù)下去。(Gersten, 1989)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其他同樣能夠影響兒童在幼兒園、學校中表現(xiàn)氣質差異的事情。托馬斯和切斯發(fā)現(xiàn)了9個特質差異。(Thomas& Chess, 1977)[2]他們認為,兒童的氣質會在活動水平、適應性、趨避、分心程度、強度、情緒、持久性、節(jié)律性和反應閾限9個維度上發(fā)生變化。對這9個氣質維度進行研究得出三種氣質類型:① 容易型兒童。面對新情境,他們比較主動而不是退縮,他們適應性強,通常會有積極情緒。教師都希望兒童是這個樣子。② 困難型兒童。這些兒童面對新情境退縮而不是主動,適應環(huán)境比較慢,并且經(jīng)常處于緊張的和消極的情緒之中。③ 緩慢發(fā)動型兒童。這些兒童與凱根所說的抑制型兒童相似。他們面對陌生情境時表現(xiàn)出退縮,并慢慢地適應新的學習任務和新的活動。
斯特里勞(Strelau,1991)研究表明,[3]氣質中反應性水平的差異影響個性的形成。反應性是氣質中能量水平的一種行為特質,其生理機制決定刺激需求,個體為了滿足這種刺激需求,經(jīng)常會選擇相應的情境和活動,堅持下去,從而形成一種習慣方式,形成一種個體特征。研究表明,高反應性個體喜歡低刺激值的活動與環(huán)境,低反應性個體尋求具有豐富刺激的活動與環(huán)境。高反應性個體喜歡謹慎策略,而低反應性個體喜歡采用冒險策略,冒險情境會引起情緒緊張,這種緊張與生理高水平喚醒相聯(lián),這樣就會提高情境刺激效應。高反應性個體的刺激需求低,他們會逃避能引起強烈的情緒緊張的情境,而低反應性個體刺激需求高,他傾向于冒險活動策略。
二、兒童氣質和學業(yè)成就
兒童氣質的差異能預示他們怎樣與別人交往,也能預示他們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4]還有很多研究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