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操作性學習的應用價值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學前兒童學習數學,不僅有助于兒童學前階段思維的發(fā)展,而且對于他們今后學習,乃至一生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數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這就決定了數學教育是能夠促進兒童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學前兒童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取代直覺行動思維,同時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數學就是把具體的問題抽象化,揭示事物之間在數量上的本質特點,學前兒童就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通過具體的事物和操作練習,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理解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并且使自己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在整個學前期,兒童要學習許多的數學關系:1和許多的關系、對應關系、等量關系、守恒關系、可逆關系、包含關系等等。操作性學習使幼兒能正確認識這些數學關系,理解數概念的含義,掌握一些初步的數學知識,發(fā)展其基本的數學能力,并且更好的認識周圍的客觀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運用數學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3. 操作性學習影響幼兒數學能力的發(fā)展
3.1 操作性學習對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影響
3.1.1 幼兒學習數學的認知特點
幼兒認知客觀事物。吸收外界消息,一般通過三條途徑;一是通過操作直接與客觀事物接觸,感知事物的各種特征;二是通過視聽等器官獲得外界事物的形象(包括表象);三是通過事物的符號(包括言語、文字等)取得事物的信息。這三條途徑所依靠的認知成分包括感知和表象(如運動覺、視覺、聽覺及它們的表象)、言語和思維等等。這幾種認知成分表明認知的三種水平,既感知動作水平、直觀形象水平和抽象邏輯水平。一般地說幼兒對外界信息的吸收往往同時依靠這幾種認知成分,不過在其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吸收信息時這幾種認知成分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最初要通過手的運動和視覺言語活動相結合,由于三者尚未形成一一對應的聯系,所以要經歷一段從不協調到協調的過程,以后減少了手的運動,而憑借視覺、聽覺或它們的表象,結合口頭默數來認知數的實際意義。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接受新的信息,將它同化到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如果原有的認知結構不能同化新的信息那就要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甚至要建立新的認知結構,這就是順應。通過順應就引起原有數學認知結構產生質的變化,這些也是認知結構變化的表現。通過認知結構的量和質的變化,使幼兒學習數學的認知結構不斷地得到發(fā)展。
3.1.2 操作性學習與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關系
、拧〔僮餍詫W習中幼兒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基本形式。幼兒注意發(fā)展的特征是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地位,有意注意逐漸發(fā)展。在數學活動中如果只是讓幼兒坐著用眼睛看、用耳朵聽,要求幼兒身子坐直,時間稍長,幼兒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穩(wěn)定。如果讓幼兒親自動手參與操作,直接接觸實物,把數學活動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幼兒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較穩(wěn)定,幼兒注意的持久性也會大大提高。在操作性學習活動中,幼兒注意所保持的時間超過了幼兒不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中所持續(xù)的時間。因此,在組織數學活動時應讓幼兒動手操作來學習使幼兒的有意注意逐漸發(fā)生。
、啤〔僮餍詫W習中幼兒的觀察。
觀察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感知活動,它貫穿于幼兒數學操作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是幼兒進行數學操作活動的前提條件。操作中的觀察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幼兒在前期的活動中觀察到的生活經驗、他人的操作方式、教師的示范等,這些為幼兒新的操作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保證了操作活動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幼兒的操作活動必須要有觀察的介入,操作活動中的觀察包含了對操作材料的觀察以及對同伴的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果的觀察。這種觀察的深入與否還會影響到幼兒的操作。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瓶蓋,讓幼兒以盡可能多的方式進行分類。幼兒接受這樣的任務后,首先要對瓶蓋進行觀察,看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并思索"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然后邊觀察邊操作,完成分類的要求。如果幼兒對材料的觀察不夠仔細,他就不能做到多角度的分類。同時,幼兒在完成自己的操作后,還會觀察周圍幼兒的操作,看看其他幼兒的操作與自己有何不同,再引發(fā)自己新的分類方法。觀察為幼兒的操作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而操作又需要幼兒不斷地觀察,操作活動對幼兒的觀察能力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遣僮餍詫W習中幼兒的記憶。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恢復的過程。根據幼兒活動的有無目的性,可以把記憶分成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兩個方面,記憶的有意性是幼兒記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兒童記憶發(fā)展中最重要的質的飛躍。
數學操作活動需要記憶的介入。數學操作活動并不是一種隨意性操作活動,所有的數學操作活動都帶有一定的操作規(guī)則和操作要求。在數學操作活動中,教師將幼兒所要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操作規(guī)則、操作要求和操作目標,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通過對操作規(guī)則的遵守和操作目標的實現,達到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幼兒對操作規(guī)則和操作要求的識記是在有意無意中進行的。教師在宣布操作規(guī)則時,幼兒為使操作活動能順利開展,會積極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并在整個操作活動中有意識地回憶這些規(guī)則,進而指導自己的操作。幼兒在數學操作活動中還表現出較明顯的有意回憶,這種有意回憶實際上是由某一種玩具材料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