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攻擊的歸因模型的主要內容:1、個體在受到傷害后首先要對他受傷害的情境進行評估,以確定傷害者應負的責任。2、在評估的基礎上,受傷害者進而要確定傷害者因其造成的傷害所應承擔的道德上的處罰。3、受傷害者對行為者責任原因的歸屬反應了他對實際發(fā)生的結果的判斷。4、對某一情境中應該發(fā)生的結果的判斷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5、導致受傷害者憤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因受到傷害而產生的喚醒。6、受傷害者進行敵意性報復的愿望的強烈程度取決于他的憤怒程度。
48.欺負及兒童欺負發(fā)生的一般特點:欺負與一般的攻擊性行為相比具有三個特征:1、未受激惹性2、重復發(fā)生性3、欺負者和被欺負者之間力量的不均衡性。一、兒童欺負發(fā)生的普遍性。二、兒童欺負隨年齡變化的情況。1、兒童欺負的性別差異。這些差異既表現在男女兒童參與欺負的比率上,同時也存在于欺負的方式中。欺負方式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女生更多的使用語言和心理欺負,而更多男生則更多的使用身體欺負。2、欺負發(fā)生的地點、欺負的對象以及兒童對欺負的態(tài)度等方面。
49.關于兒童欺負產生原因的幾種理論假設:一、競爭假設和外部特異性假設。是關于兒童欺負產生原因的兩個比較流行的觀點。二、心理理論假設。高攻擊性兒童之所以攻擊他人或者采用攻擊的方式來處理人際問題,是因為他人對環(huán)境信息的認知加工存在偏差,或者由于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技能的低下。三、依戀理論假設。兒童早期與照看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類型影響著兒童將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
50.兒童欺負與家庭、學校及同伴群體的關系:一、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基本動因,對兒童早期行為的塑造起了關鍵性作用。缺乏溫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對兒童缺乏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jiān)督等家庭因素都可能造成兒童以后的高攻擊性。二、學校。欺負發(fā)生率因學校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這顯然不是兒童個體或家庭因素造成的,而與學校的文化有重要的聯系。三、同伴群體。在影響兒童欺負行為的因素中,同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欺負發(fā)生的四種群體機制:1、社會感染機制2、對攻擊傾向控制力的減弱機制。3、責任分散機制4、追隨欺負者的兒童對受傷害者感知發(fā)生變化。
51.兒童自我發(fā)展的一般趨勢:一、自我認知的內容從反應外部的、可觀察的、具體的、有明確參照系統(tǒng)的自我特點到反應內部的、不能直接觀察的、抽象的、參照系統(tǒng)模糊的自我特點。二、兒童自我的結構從簡單的結構到分化得、多重的結構,并逐漸出現層次性,最后形成復雜的、整合的自我結構系統(tǒng)。三、兒童的自我評價一方面從以他人評價為標準發(fā)展到獨立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兒童又在不斷脫離自我中心,自我評價的客觀化程度逐漸提高。四、從自我的功能來看,社會適應性逐漸提高,區(qū)分外部自我和內部自我的能力逐漸增強,兒童漸漸能夠比較實際地判斷社會交往情境,并根據這些判斷而表現出復雜的社會自我。
52.自我概念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組織或結構。2、自我概念是多側面的、自我概念的特點側面反映了特定的個體或群體所采納的范疇系統(tǒng)。3、具有等級性。4、個體的一般自我概念是穩(wěn)定的,但隨著結構等級的下降,自我概念越來越具有情景特殊性,并逐漸變得不穩(wěn)定。5、自我概念的維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6、自我概念既包括對自我的描述性內容也包括對自我的評價。7、自我概念能夠和其他結構如學業(yè)成就區(qū)別開來。
53.兒童自我概念形成與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一、社會互動。兒童的自我概念是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發(fā)展的。兒童自我概念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自己呈現給他人的形象的想象,二是對他人關于自己的評價的想象。三是自我情感。社會交往不僅通過重要他人影響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展,而且對兒童的自我整合過程也有重要作用。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社會文化所贊許的內容對自我概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交往對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展也會產生消極影響。二、社會認知發(fā)展水平。決定兒童自我概念發(fā)展的另一個條件是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發(fā)展的水平。個體的觀點采擇能力指的是個體在自我認知或社會交往中脫離自我中心的限制,進行思維運算的能力。社會比較能力指個體在頭腦中同時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或自我的特征與他人的特征聯系起來,加以對比的能力。
54.自我概念發(fā)展的一般趨勢:一、從簡單到分化。二、兒童一般自我概念的發(fā)展曲線是起伏變化的。三、兒童自我概念結構的復雜性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四、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展存在性別差異。一是性成熟的影響,二是社會傳統(tǒng)對男性和女性自我表現的要求、約束不同,從而促使女性更多的考慮自己給他人留下的印象。
55.自我評價的發(fā)展表現的特點:一、兒童自我評價的發(fā)展表現出年齡特征。二、兒童自我評價的具體性和抽象性、外部評價與內心評價都隨年紀升高而發(fā)展,但兩者表現出不同性,而內部評價能力發(fā)展的速度變得緩慢。三、兒童自我評價的穩(wěn)定性隨年紀升高而發(fā)展。另外,兒童自我概念的具體結構上,從小學四年級到大學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自我概念結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