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思維雖然可以分析認識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超出感知覺的范圍推知外界或?qū)硪l(fā)生的變化,但是,它的內(nèi)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觀世界,它只能在感知材料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和進行。思維無論怎樣抽象,它的根本來源仍然是實踐活動中對事物多次感知而獲得的感性材料。離開了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思維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主觀自生的東西了。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兒童的思維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yǎng)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導兒童遇事多問為什么
思維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的,兒童提問表明兒童要探索事物的關系,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所以說,提問是兒童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兒童邏輯思維的開端。教師和父母對待兒童的提問,一是要鼓勵,二是要認真回答。鼓勵兒童提問,就是鼓勵兒童開動腦筋,勤于思考。思維能力只有在實際的思維活動中才能得到發(fā)展。
在茶余飯后和孩子交談討論
以日常事例為題刺激孩子的思索力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怎么辦”時,不要急于給出謎底,而是耍讓他思索,再引導他得出謎底。不用權勢壓制孩子,否則孩子會形成盲從性格,抹煞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一題多解、一字多組、一題多文的練習
培養(yǎng)兒童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兒童由于見聞有限,感性知識不豐富,所以,家長要通過言語直觀、模象直觀和實物直觀,增加兒童的感性知識。尤其要讓兒童參加實踐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不但耳聞目睹,而且親自動手,這就可以獲得多方面的知識。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積極的思維。
引導兒童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
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思維定勢是指心理流動的預備狀態(tài),它給解決題目帶來一定的傾向性。兒童有些題目解決不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習慣的思維定勢的影響,缺少創(chuàng)造性,因此難以找到謎底。如:“一張桌子4個角,鋸掉1個角,還剩幾個”就是減法思維定勢的影響。從本質(zhì)上說,正確的思維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但我們不能對小學兒童講這些抽象的道理,只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教他們怎樣思維。
思維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教師和家長在思想上重視,有意識地進行,而方法又符合兒童思維的特征,是一定可以收到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