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特殊性(一)幼兒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發(fā)展變化幼兒心理學是專門研究幼兒心理如何隨年齡增長而發(fā)展變化的。在發(fā)展心理學(包括幼兒心理學)研究中,年齡通常被視為一個特殊的自變量(即獨立變量),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年齡是一個不可以進行人為操縱,或者隨環(huán)境改變的變量,因而只有通過相關方法加以改變、操縱;(2)表面上看,幼兒心理的發(fā)展是年齡增長的結果,但實際上年齡只是心理發(fā)展的一個伴隨變量,它對于心理發(fā)展沒有任何作用。心理發(fā)展的真正原因是生理的成熟以及個體與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打個比方,我們經常講“年代久了,所以石頭風化了”,表面上“石頭風化”的原因是“年代久了”,但實際上“年代久了”與“石頭風化”沒有實際聯(lián)系,“石頭風化”的真正原因是石頭與空氣中的酸性物質等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若將石頭放在“真空環(huán)境”,即使“年代久了”也不會“風化”。因此,在幼兒心理研究得出結論時,不能將因變量(如某些心理能力的發(fā)展)歸結于年齡,而應努力弄清伴隨年齡而發(fā)生的各種生理成熟與環(huán)境因素,找出心理發(fā)展的真正原因,這才有利于我們的幼兒教育。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年長兒童比年幼兒童更關心其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據此,不能簡單得出年齡引起兒童態(tài)度變化的結論。實際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理解他人的觀點、情緒的能力迅速提高,這種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的變化則更可能是其態(tài)度變化的真正原因,只不過它與年齡變量混淆在一起了,這一點是幼兒心理學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二)研究是一個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幼兒心理學研究是一個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即主試與被試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被試要根據主試的要求或實驗情境作出反應,這些反應可以是語言上的反應,也可以是行為上的反應,而被試的反應又反過來影響主試的行為。這在幼兒心理學研究中,特別是談話法、測驗法中表現(xiàn)突出。這種主試與被試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預期的無關變量,使研究的問題或性質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研究的科學性。例如,在心理學研究中出現(xiàn)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就體現(xiàn)了這種主試與被試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存在也給研究結果的預測與解釋的科學性帶了很大的影響。這類問題在幼兒心理學研究中也經常出現(xiàn)。
(三)通過對幼兒的語言與行為的研究來考察其心理發(fā)展我們一般不能對幼兒的心理進行直接研究,往往通過考察其語言與行為的表現(xiàn)來研究。因此,我們就要注意幼兒語言與行為表現(xiàn)的特點。在語言方面,幼兒有一些特點:(1)幼兒掌握詞匯的數(shù)量、范圍都在不斷發(fā)展,但在詞匯理解方面還不夠準確,特別是對于抽象詞匯。例如,“狗”這個詞可能專指自己家養(yǎng)的那條狗,或是自己玩耍的玩具狗,而不包括其他狗;而對于“助人為樂”或“道德”這樣的抽象詞匯可能就無法理解,或理解錯誤。(2)幼兒掌握句子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但對于被動句、雙重否定句等復雜句型的理解還比較困難。例如,“哪個教室里沒有一個小朋友不是站著的”這樣的句子,幼兒就很難理解;而對于“李老師被小王背著回家,因為他的腿弄傷了”這樣的句子,幼兒可能理解錯誤,誤認為是“李老師背小王”。因此,在幼兒心理學研究中,使用的語言要符合幼兒的理解水平,與他們的生活經驗一致,同時最好與實物或圖片相結合。在行為方面,幼兒的表現(xiàn)常常不穩(wěn)定,帶有偶然性,因此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要多次反復進行,在評定幼兒行為時要防止主觀臆斷。另外,幼兒的思維具有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在幼兒早期,他們仍然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因此在研究其思維時,盡量讓幼兒的任務完成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在幼兒中期,具體形象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但他們的表象能力還比較差,因此在研究中,盡量給幼兒呈現(xiàn)實物、圖片等材料。總之,在研究幼兒心理時,我們應盡量考慮幼兒語言與行為表現(xiàn)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