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對物體的輪廓表現(xiàn)出明顯的偏愛。在眼動儀的幫助下,研究者可以對嬰兒的視線走動進行觀測,發(fā)現(xiàn)他們更喜歡注視物體的邊緣部分,較少注視中心。早在1966年,研究者(Salapatek & Kessen)對新生兒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時期的嬰兒更傾向注視三角形的周邊和頂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對圖案的偏好的復雜程度逐步增加。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3周大的嬰兒注視6×6方格圖形的時間長于12×12和24×24的復雜圖形;6周大的孩子更喜歡稍微復雜點兒的圖形;3個月大的嬰兒表現(xiàn)出更喜歡注視最復雜的圖形(Karmel & Maisel,1975)。對此,有觀點(Banks & Salapatek,1983;Karmel & Maisel,1975)認為是由于圖形復雜時包含輪廓線更多的緣故(即“輪廓密度理論”)。
(2)面孔。通過視覺線索,對面孔知覺的再認幫助早期的嬰兒辨認自己的母親。他們面孔的知覺能力不斷發(fā)展,幫助他們建立早期的社會性關系,有助于他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新生兒只通過視覺線索就能夠辨認出自己的母親(Bushrell,et al.,1989)。他們控制其他的運動感覺線索,對兩張面孔注視時間的差異,得出新生兒在出生后的幾小時內(nèi)就學會識別母親面孔的視覺特征。
早在1961年,范茨就揭示出嬰兒對有圖形結構的對象更感興趣的結論(即圖形視覺理論)。對面孔的注意遠高于其他對象(如圖4-2)。其他研究者以微笑為指標對各種面孔圖形和真實面孔進行了實驗。大約6周的嬰兒對著黑色背景的兩只眼睛就會微笑,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6個月大時他們才會只對完整的面孔發(fā)出微笑(如圖4-3)。3個月大時嬰兒能夠對不同的面孔特征作出辨別;在7到10個月間,嬰兒開始對情感表達作出有序而有意義的整體反應(Ludemann,1991)。他們對待高興的表情不同于悲傷或恐懼的表情,甚至對待采用模型所表現(xiàn)的差異細微的表情也有所不同。
眼動儀的有效運用幫助我們了解了孩子注意的整個過程。大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