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用語言表達出來,想要同伴去了解。
鏡頭5
動手操作區(qū)域有許多夾子,這些夾子可是孫老師跑遍整個寧波市才尋找到的卡通夾子—都是一只只小動物的頭像!有憨厚的棕熊、調(diào)皮的小狗、可愛的小貓、桀驁不訓的馬兒等。
小朋友們在看到這些夾子都愛不釋手。他們喜歡在小動物的頭像上研究一番,用這個手指點點小貓的“三角形”耳朵,嘴里輕輕叫著“喵喵喵”;用那個手指捏捏小狗的嘴巴,愉快的哼著“一只哈巴狗,站在大門口,兩眼滴溜溜,想吃肉骨頭”哼完后還把自己的手指頭放在小狗的嘴巴里讓它“咬”一口。
夾子上的物體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換。比如冬季的時候,老師們剪了好多的棉衣啊、棉褲啊什么的圖形,可以讓孩子們練習夾衣服、褲子、帽子、手套等,也能說說這些衣物的作用。
老師的話:對于2—3歲的孩子不宜操之過急,期望太高;只求孩子能參與和認知。在這種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下,讓孩子認識這些小動物的基本特征,學學它們的叫聲及動作,還能夠?qū)W會正確的夾夾子的方法。
鏡頭6
老師畫好并剪貼了圓形嘴巴的小貓、三角形嘴巴的小鹿、正方形嘴巴的小狗,并在嘴巴的后面留了一個小筒,還用各種彩色圖案制成小紙板當餅干,讓小朋友們親手給小動物喂餅干,餅干形狀要與動物嘴巴相一致才可以喂進去。小朋友一邊喂一邊說“喏,三角形餅干給小鹿吃啦!”“小狗把正方形吃啦!”“小貓吃了圓形的餅干肚子飽了!”
“扣扣子”這個游戲,也是小朋友們的必修課。為了使孩子們不對扣扣子這種瑣事產(chǎn)生膩煩的心理,又能使他們自己動手解、扣扣子,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一條條“鮮活”(布做的)的魚兒,對小朋友說:“小朋友可以幫助小魚兒把鱗片扣好嗎?”小朋友們很積極地回應說“好!”,并認真地動手把小魚的鱗片一片片“扣”好。
老師的話:雖然西瓜班的小朋友年紀很小,我們的教學活動卻是正規(guī)的、科學的,入托班學習過的小朋友明顯比未入園的同齡的小朋友活潑、開朗、大方,自理能力也明顯強于他們。
鏡頭7
正在大家專心扣扣子時,一個小朋友一聲不響地拿起另一個小朋友正在組合的玩具就跑。突然被拿走玩具,那個小朋友很生氣,站起來就去奪,兩個小朋友爭起來了,老師并沒有馬上制止,而是問:“兩個人都爭一個玩具就都不能玩了,你們怎么辦呢?”兩個小朋友停下來,都看著老師,老師問那個搶玩具的小朋友:“你可不可以讓他先把原來的組合完成呀?你先玩別的玩具怎么樣?”搶玩具的小朋友想一想就放開手,老師說:“你們表示一下友好吧!”兩個聰明的小朋友互相擁抱了一下,各自玩去了。
老師的話:小朋友們發(fā)生爭執(zhí)是很正常的,應讓他們自己學會解決問題,而不能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