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給嬰幼兒教育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為對嬰幼兒的觀察研究打開了新的窗戶。以下是一位幼教老師在帶幼托班的過程中,結(jié)合教育實踐,進行的早期多元智能萌發(fā)的個案跟蹤觀察研究。
仁仁,聰明、好學。不到兩歲就能背誦古詩二十余首,兒歌童謠三十多首,還認了不少字。家人說他的大腦像電腦,記憶特好,又愛學習。兩歲四個月時,他還連續(xù)好幾天,一早起來自己放上VCD,打開電視機,自學“小蜜蜂英語”,靜靜地邊看邊讀,可達近一個小時,十分入迷,并掌握了不少英語單詞?墒,在班級活動中,在人際交往上,又十分膽小,在合群上似乎有些問題。為此,我們對他進行了兩個月的跟蹤研究。
觀察記錄之一:報名
仁仁剛滿兩歲半,在媽媽和保姆陪同下前來報名,有些緊張。他見到活動室有大型鉆洞玩具——毛毛蟲,見到許多小朋友興高采烈地從“毛毛蟲”的洞口鉆進去、鉆出來,仁仁似乎被吸引住了。他在旁邊看了又看,似乎想玩又不敢玩。在我們鼓勵下,他蹲下身子,一只腳剛想進去,見里面比較暗,又比較深,就趕緊退了回來。在鼓勵下,他終于鼓起了勇氣,但在鉆進洞的五分之一處后,又退了回來,而且臉部出現(xiàn)了欲哭的樣子,接著就哭叫起來,叫喊“媽媽我怕”。
在走小山坡時,他也不敢走。他見到爬梯時,想爬,但又不敢爬,只是看看。
我們帶他做其他動作游戲時,發(fā)現(xiàn)其小手的精細動作能力較差。如用小勺將綠豆從這只碗舀到另一只碗時,他不會用勺,而用手來代替。在吃糖果時,他選了“齊云山棗糖”,可不會剝,在鼓勵下他自己動手剝,但未成功。我們說:“要不要老師來幫忙”,他點點頭。
我的思考:
仁仁膽小,除因?qū)χ車h(huán)境有陌生感外,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來看,膽小的孩子,至少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足,或認識偏低或認識過低。個體對自己的感受的審視與認知,就是加德納所說的內(nèi)省智能,又稱“自我感”。對此我想,如何幫助仁仁提高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水平,增強其自我感,即重視內(nèi)省智能的培養(yǎng),這應是教育研究的重點。
同時,多元智能理論十分重視個體的身體運動智能的發(fā)展。加德納認為:個體不同的行為以微妙的方式結(jié)合起來,去進行思維運算。幼兒的握勺與抓物,總是先把夠物與視物這兩個動作結(jié)合起來進行。這中間存在著行為動作的復雜化和精細化的過程,這里既有發(fā)展的差異性,又有教育的功能發(fā)揮等問題。按《上海市0~3歲嬰幼兒教養(yǎng)方案》的要求,嬰兒的用小勺進食動作訓練,應從13~18個月就可開始。仁仁兩歲半了,在用小勺等方面的動作不熟練,反映了他某些動作智能的發(fā)展還存在著滯后性,這需要我在帶班中加以注意。
觀察記錄之二:“他是一個不說話的人”
仁仁來園的第一個月,除了有一個星期因保姆離開,他哭了幾天之外,大部分的時間是一個人獨處一方,一聲不響地在獨坐獨玩中度過的。平時活動也是自行其事。一天上午,我?guī)∨笥讶蛩乜粗邪嗟母绺缃憬阕ヴ~,好多小朋友開心地與哥哥姐姐呼應著:“呶,這里有魚”“又抓到了一條了”。可不一會兒,我發(fā)覺在我身邊的仁仁不見了,我急忙四處尋找,結(jié)果在小操場的運動器具處找到了,他一個人獨自在一間小屋內(nèi)自娛自樂著。
這階